摘要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提出了新一年的政府工作设想和政策重...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深刻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提出了新一年的政府工作设想和政策重点。《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外贸易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开放,倒逼国内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了7.6%。尽管这一增速与改革开放35年来平均16.4%的增长水平相比并不算高,但仍是同期全球贸易实际增速的两倍多,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实属来之不易。同样在这一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跃上新台阶,以4.16万亿美元的规模名列全球第一。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然而,中国作为贸易大国距离贸易强国的目标还有多远?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
贸易大国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进出口贸易在明显高于全球水平的稳定增长中实现了新的突破,1990年,我国的贸易总额在全球的排名为第十五位,2000年提高到第七位,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上升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进出口贸易增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从出口来看,2013年2.2万亿美元的规模,相当于当年GDP总额的24.1%。近年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约达18%。据商务部估计,我国对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1.8亿人就业,而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通过出口我们还实现了现代管理水平、生产制造技术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世界则从中国制造中得到了基本居民消费品、生产材料和设备供给的有力保障,获得了价廉质优、多样化商品的选择机会。我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1%提高到目前12%左右的水平。
从进口来看,2013年中国购买了其他国家(地区)1.95万亿美元的产品,相当于全年GDP的19.6%。国外的许多重要矿产资源和大宗商品通过进口满足了国内消费和生产需要。中国的进口为世界各国(地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机遇。2001—2013年期间,我国进口累计达到13万亿美元,全球贸易新增需求中大约13%来自中国进口增长的贡献。
进出口贸易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以上两个方面。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为完善和优化全球产业链、促进跨境产业分工创造了条件;长期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增强了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为我国向深陷债务危机或经济欠发达国家施以援手、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发挥了作用;长期不懈的贸易体制改革和政策环境建设,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和交易效率的同时,为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促进改革和市场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大而不强”的主要表现
虽然我们已是当之无愧的贸易大国,但还算不上贸易强国,主要差距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附加值水平偏低。目前,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仍占近1/3的比重,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国内生产以加工组装为主,附加值十分有限,且企业的利润回报较低。
第二,本土企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品牌优势,出口定价权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高技术产品对外资企业的依赖度较高。虽然我国出口结构在不断优化,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持续上升,2013年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达到57.3%和29.9%,但外资企业生产的比例分别高达61.2%和73.0%。
第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偏低,企业竞争力较弱。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达到5396.4亿美元,仅为美国的47.4%,其中出口2105.9亿美元,不到美国的1/3。2013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1184.6亿美元,是全球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之一,而美国服务贸易顺差则高达2316.3亿美元,与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相当。我国在金融、保险等技术知识密集型高端服务业领域的出口规模较小、竞争实力偏低。
第四,传统优势面临挑战,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国际竞争压力日趋加大。一是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水、电、工业用地价格大幅上涨,要素成本优势不断弱化;二是大量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过快、比重偏高,加大了资源和环境压力,面临艰难的调整和制约。三是长期持续的货物贸易收支失衡,在推升国内流动性扩张和物价上涨的同时,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压,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四是人民币大幅升值,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成本优势凸现,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
培育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谋划。《政府工作报告》将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作为2014年工作重点之一,并围绕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做出了具体战略部署:
一是主动全方位扩大开放。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进一步放开投资准入,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打造透明、稳定、可预见和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提高对境外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力。深化和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改革开放的新途径、新模式。努力形成沿海、内陆和沿边地区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二是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2014年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7.5%左右。为了给实现这一目标创造良好条件,政府将保持出口政策稳定,进一步完善外贸促进政策体系,加强通关等贸易便利化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建立健全鼓励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的政策体系等。
三是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政府加快改革对外投资管理方式,健全金融、法律、领事等服务保障,为走出去提供便利、保障和支持;另一方面,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等大区域国际化平台,拓展更多的合作发展空间。
四是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我国将继续推动服务贸易协定、政府采购协定、信息技术协定等谈判,并加快环保、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同时,将积极参与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与韩国、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等自贸区谈判进程;坚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升开放软实力。
贸易强国建设的前景
历史实践证明,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已经走上一条符合世界发展趋势、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新的一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全球经济复苏难以出现显著回升,国内经济存在着较大下行压力,保持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但物价水平趋于稳定,减负放权力度加大、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效果持续显现,都将为实现2014年外贸增长预期目标提供诸多有利条件。
从中长期来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将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的红利和企业活力将得到全面释放;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业开放、服务外包发展、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驱动效果也将逐步显现;我国人力资源大国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际大通道建设、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网络和快速增加的双边、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安排,将明显加快培育我国的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