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魏勇我的外祖父闫秀声,山东乐亭人。1933年,山东大旱,颗粒无收。外祖父与他兄弟闯关东到了沈阳。随后,他们一家人也相继到了沈阳。为了全家的生计,兄弟2人经过老乡担保,进入了沈...
作者:魏 勇
我的外祖父闫秀声,山东乐亭人。1933年,山东大旱,颗粒无收。外祖父与他兄弟闯关东到了沈阳。随后,他们一家人也相继到了沈阳。为了全家的生计,兄弟2人经过老乡担保,进入了沈阳铁西一家日本人开的砂纸制造工厂。据外祖父回忆,当时的日本工厂有十几个人,他们哥俩是学徒,每天挣二斤玉米面。按当时来讲,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为了生计,这种待遇也是蛮高的,基本解决了全家的吃饭问题。开工厂的是日本的夫妻俩,每天早早来到车间门口监督工人干活,还一个小个子日本人负责技术,做砂纸的时候负责指导。这个人动不动就要打人耳光,外祖父也常常不得幸免。据外祖父回忆,当时做砂纸的程序是先将裁切好的牛皮纸(是从日本带来的)用刷子涂上油漆后,用筛子将砂子均匀的洒在上面。放置在一米见方的木板上,然后一层层地码放在烘房里进行烘烤。外祖父负责烧煤,当烧到一定的温度时保持8个小时。砂纸烘干后凉凉后分切成块,在背面用木质刻的图章印上商标。当时整个砂纸的制作工艺大致如此。
1948年,解放军攻打沈阳前期,外祖父携全家逃出沈阳。到了天津,在河西区一处房子落脚。为了生计,外祖父和我大舅闫绍孟2人便购买了相关的材料做起了砂纸,并起名“帆船”牌砂纸。当时他们做的产品一上市,便吸引了诸多买家。头几批用户反应砂纸脆性太大不好用。但是由于当时没钱再购买原材料了,为此,外祖父他们便用蒸饭的大蒸锅将砂纸再进行一次熏蒸。结果砂纸真的软下来了,销路便慢慢的打开了。外祖父背着产品四处推销,大舅闫绍孟在家负责生产。眼看着企业就要发展起来,一场灾祸悄然降临了。
1950年年底,人们开始准备年货了,外祖父他们也加班加点生产。由于疲劳,晚上锅炉不幸引起了火灾,将整个生产车间焚烧一炬,幸好没有伤到人,当时消防部门查封了工厂不允许生产了。为了生计万般无奈,父子俩决定再另寻地方。经过朋友的介绍,在当时天津市河西区千德庄的一片空地另起炉灶,盖起了生产车间。由于这场大火伤了元气,外祖父带着大舅闫绍孟四处筹借又开始了二次创业。
在企业逐步走向正轨时,1956年,全国开启了公私合营运动,天津市机械工业局组织砂布砂纸手工业户开始组建4个生产合作社,我大舅闫绍孟是其中的1家。到1959年,当时区里干部找到外祖父协商合营之事。经过商议,我们全家包括亲属12人与其他三家合作社共同成立了天津砂布砂纸厂,由个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天津市机械工业局第二工具工业公司。我的外祖父负责厂里销售,大舅闫绍孟负责工厂的技术,而后又担任了天津砂布砂纸乙型分厂厂长。
1989年,大舅闫绍孟从岗位上退下来,被天津大港区一家砂布砂纸制造企业聘为技术顾问。我当时29岁,也辞退了市电子元件厂工作,一起来到了大港企业,他一干就是10多年。1992年,全国掀起了经商下海热潮。经过再三思考,在家人的支持下,我起照成立了天津市津发砂布砂纸公司,开始了我人生创业的新里程。
由于当时全国还没有国产的纸砂带,便瞄准了这一领域。我找人设计制造机械,用竹竿晾晒,当时由于没钱只买了一轴纸,自己从十几里处拉回厂里。当时自己又没钱又没人,自己起早贪黑,东拼西凑终于做出了环形纸砂带的样品。我带着样品去了上海钢琴厂,上海钢琴厂的同事们看到我的产品后很热情。经过了测试后,很快的与我签订了全年30万的供货合同。当时我激动的掉下了眼泪,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真是人生的酸甜苦辣无以言表,至今我与上海钢琴厂的老朋友们依然保持着联系,我与他们的友情令我终身难忘。
转眼20多年过去了,我在研磨这个行业里面摸爬滚打,企业几次濒临绝境,自己几次灰心丧气发誓再也不干了。但是与研磨事业的一种情怀难以割舍,思考过后又鼓起勇气,为了研磨事业继续干下去,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吧!
现在我在天津西青开发区购置了土地,建立了近2万平米的厂房,拥有两条现代化的砂布砂纸生产线。生产了自己的品牌“圣龙”牌系列砂布砂纸,年产量达到几千万平米,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海外。如今我已到中年,我的儿子魏铭洋大学毕业后,也到公司帮我打理业务,我想这也是一种研磨人的缘分吧。
天津市津发达砂布砂纸有限公司能走到今天,是几代人的情怀,几代人的努力,几代人的梦想。我想,我的外祖父。大舅与我的经历,也是我们中国研磨人历史的缩影,也是我们国家工业发展历史的缩影吧。 (作者系天津市津发达砂布砂纸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