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磨料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化解过剩产能如何打出“组合拳”?

关键词 产能过剩 , 产业升级 , 三中全会|2013-12-13 09:42:31|来源 中国环境报
摘要 要点提示●除了传统产业,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过剩。产能过剩有“越治理越过剩”的趋势,且呈现“低端、高端都过剩”的格局。 
       要点提示

       ●除了传统产业,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过剩。产能过剩有“越治理越过剩”的趋势,且呈现“低端、高端都过剩”的格局。
       ●无论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过剩危机,都有政府“有形之手”的影子,而市场则难以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由去产能化以及环境治理共同推动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各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将会更高,与此同时,各行业中的企业数量将会大幅削减。有一定资金及技术研发实力、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将会成为大型龙头企业兼并重组的首选对象,而其他中小企业,尤其是综合实力弱的民营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土部和环境保护部等多部委正在就淘汰落后产能备案制征求意见,未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企业和生产线,必须重新备案。此次备案将综合考虑现行的《行政许可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指标、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行业规范和准入条件、环保标准等要求。凡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都在备案清理范围之内。地方政府需向上述几部委申报备案项目,待几部委备案后,不在上述名单的产能过剩企业,将成为淘汰落后产能关停的对象。

       对于中国百姓而言,产能过剩早已不是新鲜话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3次较为明显的产能过剩。第一次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并且历经3年的整顿治理得到了缓解。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第二次产能过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第三次则是在2003年中国进入新的经济周期,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逐步突显,并自2008年起渐次达到高峰。

       为何越治理越过剩?
       高端产品卖不过低端产品;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过剩


       与以往几次产能过剩相比,现阶段的产能过剩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产能过剩有“越治理越过剩”的趋势,以钢铁行业为例,2002年,我国粗钢产能不足1亿吨,而到2012年年底,中钢协的口径是9亿吨。如果把那些没被统计到的产能算在内,可能超过10亿吨。
       目前,产能过剩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等传统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这些行业,国际上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80%~85%比较合理,但在中国,这些行业产能利用率目前大体在70%~75%,IMF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甚至认为,中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0%。
       其次,产能过剩呈现“低端、高端都过剩”的格局。一方面,在同一产业内,高端产品有时候还卖不过低端产品。另一方面,除了传统产业,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过剩。比如光伏行业,近年来,全球年新增光伏装机在30GW左右,而中国企业的产能超过60GW,再加上小企业产能,甚至接近70GW。彼时,光伏行业几乎全线亏损,高峰时80%的多晶硅生产线停产,而随着国内分布式发电市场的打开,一些闲置产能又开始启动,产能过剩也将显现。

       非市场因素阻碍市场机制的发挥
       政府“有形之手”让市场难以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从根本上讲,产能过剩问题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在产能形成过程中,有一定的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阻碍了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功能发挥,包括扭曲的要素价格。
       例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项目、拉投资,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如土地、税收、甚至劳动力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产生了负影响。
       实际上,无论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过剩危机,都有政府“有形之手”的影子,而市场则难以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多年来,中央政府多次颁布淘汰和压缩过剩产能及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并出台各种政策,然而,落后产能、过剩产能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与此同时,雾霾、排污、土壤破坏等环境问题却变得更加严峻。

       政策、市场“合力”的趋势正在形成
       去产能化以及环境治理将共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市场”由之前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可谓意义重大。这被视为对非市场因素影响过大的一种明确约束,同时,这也为化解产能过剩提供了最有力的政策支持。
       截至目前,从多项政策来看,对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和决心不可谓不大,对化解产能过剩的确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化解产能过剩,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竞争机制,也不能单纯依靠政策约束机制,更应该是一套“组合拳”,比如,除政策、市场之外,还需要借助金融领域(去杠杆、治理地方债)、税收制度,以及法律手段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发挥化解作用。毕竟经过多年的沉积,去产能化已经成为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这其中既会触及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也将触及到大型国有企业的市场利益,因此,纯粹依靠市场手段或行政力量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来看,这种“合力”的趋势正在形成。

       笔者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成为去产能化的“分水岭”。
       目前京津冀以及周边地区的相关政策已经出台,下一步就看具体的落实情况如何。就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而言,由去产能化以及环境治理共同推动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各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将会更高,与此同时,各行业中的企业数量将会大幅削减。有一定资金及技术研发实力、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将会成为大型龙头企业兼并重组的首选对象,而其他中小企业,尤其是综合实力弱的民营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简而言之,趋势已定,很难改变,在这个历史转折期,期望能有更多的企业早做“打算”。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磨料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郑州玉发磨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