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亳州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明确提出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发挥本地产业优势,链接外部优质资源,创新合作模式,激发内生动能,以提质扩量为牵引,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增强创新活力,做优产业生态,全面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规模、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全力培育五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构建皖北地区新材料产业新高地。
到2027年,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1+4+1”产业体系构建取得明显成效,力争跻身皖北新材料产业发展第一方阵,努力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地。
构建“1+4+1”新材料产业体系
何为“1+4+1”新材料产业体系?
“1”是以涡阳县、蒙城县、谯城区为承载区,重点发展绿色建筑新材料。到2027年,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
“4”是以利辛县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纺织材料;以谯城区为核心,大力发展超硬材料;以谯城区、亳州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食品药品包装辅助材料;以涡阳县为核心,大力发展先进化工材料。到2027年,新型纺织材料、超硬材料、新型食品药品包装辅助材料、先进化工材料产业产值分别突破70亿元、50亿元、40亿元、30亿元。
“1”是以涡阳县、谯城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承载区,大力发展前沿新材料。到2027年,前沿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
根据《方案》要求,在产业规模上,到2027年,力争全市新材料产业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80家,规模以上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全产业链规模达到560亿元,形成1-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基地)。
在企业引育方面,到2027年,力争引进培育行业优势企业2-3家,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15家左右,新增产值超亿元新材料企业40家。
在平台建设方面,到2027年,新增省级以上新材料产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5个以上,初步构建产学研结合紧密、协同良好、特色鲜明的产业创新体系。
重点发展绿色建筑新材料等六大产业
《方案》要求,在发展路径上要做强做优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升级发展新型纺织材料产业、做精做细超硬材料产业、特色发展新型食品药品包装辅助材料产业、培育发展先进化工材料产业、超前布局前沿新材料产业。
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发展布局区域在涡阳县、蒙城县、谯城区,重点方向为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打造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积极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到2027年,建立涵盖设计、施工、材料、部品部件生产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条;着力加强产业生态协同;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新型纺织材料产业发展布局区域在利辛县,重点方向为丙纶、涤纶、化学纤维、玻璃纤维、生物基纤维、新型功能纺织材料等。做强轻纺服饰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推动传统纺织材料向功能性纺织材料升级,力争到2027年,新型纺织材料产业产值突破70亿元。
超硬材料发展布局区域在谯城区,重点方向为人造金刚石、金刚石微粉等金刚石材料,以及钻石原石、裸钻、深加工钻戒等人工钻石饰品。推动产业“强链”“延链”,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跟踪,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特色消费市场发展。力争到2027年,超硬材料产业集群(基地)入驻企业超过20家,超硬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
新型食品药品包装辅助材料产业发展布局区域在谯城区、亳州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重点方向为硬质软质包装材料、玻璃包装材料、聚乳酸包装材料等。打造绿色包装辅助材料特色产业园,推动传统包装材料转型升级,完善包装材料产业配套体系,推动包装产业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转型。力争到2027年,新型食品药品包装辅助材料产业产值突破40亿元。
先进化工材料产业发展布局区域在涡阳县,重点方向为绿色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建设区域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加速集聚;培育壮大电池材料产业,依托电池行业龙头企业,突出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加快完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聚焦“延链补链”,加强上游供应链布局,大力招引项目,发展特种树脂材料。
《方案》还提出,超前布局前沿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电子材料,联动发展氢能新材料,谋划布局其他前沿材料。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提质等四大行动
《方案》明确提出,实施“双招双引”提效行动、企业梯队培育行动、科技创新提质行动、数字化赋能行动等四大行动,加强组织保障,创新合作模式,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
实施“双招双引”提效行动。持续深化与沪苏浙对接合作,积极链接中央企业、省属国有企业、知名民营企业以及产业链相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外部优质资源,重点引进新材料产业链关键技术、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规范完善招才引智政策,加大新材料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力度,引导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实用技术工人。
实施企业梯队培育行动。动态建立“链主”企业培育清单,支持“链主”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整合市内外产业发展资源。强化“链主”企业包保服务制度,实施“一企一专班”,服务企业发展。鼓励引导“链主”或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辅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市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库,强化细分领域小微企业与“链主”企业协作配套,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全面促进新材料产业创业孵化服务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实施科技创新提质行动。针对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建立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联盟,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新材料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多功能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等。支持建立一批新材料领域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精准高效对接长三角科创资源,积极促成新材料科技成果在亳转化。
实施数字化赋能行动。加快信息技术赋能,开展各类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推动设计、制造、运维一体化,支持企业大规模运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建设智能化生产线,争创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完善物联网感知设备布局,加强监测数据统一采集和管理,构建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推进云网融合,强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展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形成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典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