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21年车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给出了“将达到2630万辆,同比增长4%左右”的预判。赵英更为乐观地预计:“明年车市增长幅度的具体数据虽不太容易预测,但同比增长5%-6%应该还是有的。”
张书林直言:“中国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要发挥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的作用,必须实现每年的正增长。如果能实现每年不低于3~4%的正增长,到202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有望达到或超过3000万辆......”
极不平凡的2020年即将过去。得益于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国内车市正在以“V型”反转的势头迈入“十四五”。展望2021年,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车市能否继续保持回升的走势?通过走访汽车市场、采访行业专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从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市场走势、消费趋势、产品布局等多个维度对明年车市予以分析、判断,力求为行业发展和企业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今日推出第三篇:几成共识 2021年汽车市场增速不低于4%。
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在2021年仍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汽车产业既关系国家安全,也可承载未来高新技术,并为国家提供大众消费产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供给侧’产业,承载着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责任”,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书林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
2020年,国内汽车市场连续第三年位于下行区间,加之新冠疫情突袭,汽车产业遭遇较大挑战。伴随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自4月以来汽车市场便呈现回暖趋势,并逐渐形成“V型”反转态势。
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国内乘用车零售208.1万辆,同比增长8.0%,连续5个月保持了8%左右的增速;1-11月,累计零售1700.2万辆,同比下降8.3%,降幅比前10月收窄1.9个百分点。
在消费升级趋势的带动下,高档车市场表现尤为迅猛。今年前11个月,高档车零售达231万辆,同比增长15%。“自2010年以来,豪华车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今年也没有遭受疫情的严重影响,5月以后增速一直保持在30%左右。”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说。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其中上半年增速为-43%,下半年增速预计将达70%。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我国政策的重要推进方向。延长补贴、免征购置税、开展新能源下乡……从中央到地方、从短期到长期,各类政策在今年频频发力。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更是对未来十五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
得益于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升级需求的不断释放,高档车和新能源等细分市场增长强劲,进而带动今年汽车整体销量的预期大大好于年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今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500万辆,同比降幅将收窄至2%以内。
在对2020年车市给予乐观预期的同时,中汽协对2021年汽车销量也给出了“将达到2630万辆,同比增长4%左右”的预判。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认为:“明年汽车市场将呈现缓慢增长态势,未来五年汽车市场也将保持稳定,2025年有望达到3000万辆。”
多家行业机构和专家对于明年车市也给出了延续回升的预判。张书林直言:“中国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要发挥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的作用,必须实现每年的正增长。如果能实现每年不低于3~4%的正增长,到202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有望达到或超过3000万辆。这应该是我们共同建立的信心和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原主任赵英更为乐观地指出,“明年车市增长幅度的具体数据虽不太容易预测,但同比增长5%-6%应该还是有的。”
乘联会方面虽然持“谨慎乐观”态度,但也明确表示:“预计2021年乘用车批发量的增速将达9%,零售量增速为7%”。崔东树还分析,受新冠疫情影响导致上半年销售基数较低,加之2021年春节相对较晚,都将对明年上半年的车市构成利好,由此形成全年的惯性上冲过程。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汽车市场仍会有持续的需求量。”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杜芳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举例来说,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最近十年累计脱贫数量可观,他们不一定是汽车消费的实际需求量,却同样拥有未来可期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外部经贸环境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外疫情依然呈蔓延趋势,这对于我国汽车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等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近来爆发的“南北大众”因芯片问题“停产”一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还是咱们国家自己的芯片没跟上”,大众中国公关部某负责人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还是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我们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充满乐观,但同时也要警惕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付炳锋表示,在固链、补链、强链等方面下功夫,变压力为动力,变短板为长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