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最近高调纪念了武汉长江大桥55周年“诞辰”,称赞其被撞70余次安然无恙。高调纪念的原因,应是现在高质量桥梁难觅。有人统计,近5年各地已经塌桥37座,这些都不说了。近期国内媒体盯上了珠海横琴大桥,说它的护栏一拍就掉水泥,锈蚀的钢筋暴露在外。
横琴大桥建成于1999年,总投资3.2亿元,13年过去,就有一成护栏烂掉了。当地延请京穗桥梁检测机构对横琴大桥进行了体检,结论是“主体结构安全”,“能满足正常使用状态要求”。护栏掉水泥,但马照跑、车照开,当地公路局打包票“绝对安全”。这等于是说,桥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与不足,但主体是好的,成绩不容否定。
护栏坏了,就要维修。当地公路局准备了两套方案,其中一个是“用强劲的树脂材料填补其裂缝”。桥坏了,用树脂材料修补,用通俗的说法,就是“用胶水糊起来”。糊起来之后,又成了一座貌似完整美观的桥梁,真应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老话。虽然是凑合着用,但又不失其用。
跨海的大桥,却要用树脂材料黏合,良可怪也。环顾国内,这又似乎已经蔚然成为一股潮流。早在2009年南京就曝出,5000万元建成的汉中门大桥有30多根花岗石栏杆开裂,有关部门用胶水将裂口糊上。后来又传出消息说,郑州也有“桥糊糊”,一座大桥的石柱柱头竟然全是用树脂粘上去的,有26个石柱头从桥栏上掉下来。媒体采访了一位桥梁专家,专家说,“用胶粘接是花岗岩石材相连接的一种常规做法”。
树脂材料在桥梁上的确得到广泛应用,但广泛应用的原因,乃因施工质量有问题。横琴大桥的栏杆是钢筋外包混凝土,理论上混凝土的寿命是100年,只要施工过硬,它就不会裂开,自然不需要树脂材料黏合。至于花岗岩与汉白玉之类,中国古建筑里用得不少,但构件用榫卯结构连接,何曾用过胶水?既然大可不用,今天我们为什么偏偏多此一举?
现在的工地,围墙上一般刷着“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口号,抒发着人们追求“百年大计”的豪情。说是豪情,也未必。汉口租界的建筑,很多已届百年,从它们坚固的结构与立面看,再用两三百年恐怕也不会有问题。河北的赵州桥已有1400年历史,武汉的北洋桥也高寿410岁了,现在所谓百年大计,自我要求其实很低。但考虑到很多桥建成十年八年就垮掉,百年大计却也算是一种雄心壮志。
混凝土的寿命,恰恰是100年,暗合“百年大计”的要求。用混凝土造桥,只要施工保质保量,就应该可以用上100年。而树脂材料的寿命,目前最高预期是30年,远不如混凝土。桥梁既已坏掉,用树脂材料糊一下,如果能够再用30年,也算是赚了。但前提条件是所用树脂质量合格,而且施工规范,但恰恰是在这两点上很不可靠,郑州“桥糊糊”石柱头的掉落已经为此作了注脚。
但树脂材料的使用又在迅速推广普及,连桥梁专家都视之为“一种常规做法”了。同样是石质材料,古代石匠可以一丝不苟地削削凿凿,使所有构件严丝合缝。现在的工程承包商不会有这份雅兴,况且既然有了树脂材料,还用得着那么认真敬业?拳头大的缝隙,都可以用树脂材料填充得严严实实,看起来完整而美观。从材料寿命上推演,“百年大计”就已经变成“三十年大计”了,这就为桥的垮塌准备了生力军。
于是桥梁质量的丑闻三天两头地传来,不是垮掉,就是烂掉了。工程承包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这是丑闻的原因之一。但监管方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也看得很清楚。横琴大桥一成护栏烂掉,有关部门自己不就是想用树脂材料糊起来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质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