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经济衰退、国际政治形势多变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依然表现出了强劲的韧性。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7%,成功实现由负转正,内生动能不断增强、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市场预期稳步向好。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汽车业,也克服重重困难、化解不利因素,不仅为整体经济的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提振了全球汽车市场。1~9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95.7万辆和1711.6万辆。截至9月,汽车产销已连续6个月呈现增长,其中销量连续5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在全球汽车产业中一枝独秀。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在压力下破解困局?各细分领域表现如何?为全球车市复苏又将起到什么作用?
每一次危机,都隐藏着机会,危机越大,机会越大。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球的2020年,中国汽车产业在这场危机和磨炼中率先突围、脱颖而出,不仅成为拉动中国工业增长的“火车头”,也为全球汽车产业和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提振剂。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7%,经济增速由负转正。特别是从9月来看,中国经济稳步回升态势更加明显。其中,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9月同比增长16.4%,1~9月同比增长4.4%。
中国已成为目前全球惟一连续数月保持增长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产业也成为最早走出疫情阴霾、有序步入正轨的先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9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2.4万和256.5万辆,环比和同比均呈现两位数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截至9月,国内汽车产销已连续6个月呈现增长,其中销量已连续5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包括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各细分市场都刷新了9月单月的销量纪录。尽管前三季度我国汽车累计产销仍然下滑,但降幅已收窄至7%以内。按照汽车产业景气评价指数体系的评价,2020年三季度,国内汽车产业景气指数已回暖至绿灯区。从行业发展态势看,四季度有望继续保持这一良好的势头。
这样的业绩和收获来之不易。行业政策的及时调整、产业链上下游的安全有序复工复产、鼓励汽车消费措施的陆续出台,都彰显了中国作为汽车大国在疫情特殊时期的高效应变能力。在全球汽车业遭遇凛冬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跨国车企将中国作为现阶段最重要的销售平台乃至帮助其走出困境的“福地”。可以说,中国汽车业的复苏,为众多国际车企化解市场压力、为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正常运转、为世界汽车工业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鼎力支撑国民经济实现增长的汽车产业,也因此被中国政府赋予了更多期望和使命。难得的增长令人羡慕,但压力和挑战也必须正视。身处从规模增长到提质增效、从结构调整到加速转型的中国汽车产业,在复杂的大环境下,下行和波动风险仍在。在产销连续6个月实现增长的出色业绩背后,中国汽车产业也肩负着化解多重压力的重任。
未来,仅凭产销规模的增长难以支撑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高质量发展比单纯追求产销规模增长更重要。即将步入“十四五”开局之年的中国汽车产业,主要精力必须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移,“去规模化”是中国汽车产业“强筋健骨”不可回避的现实。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曾直言,“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国汽车年产销量不会突破3000万辆,汽车产业将正式告别数量与规模的增长。衡量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不再是产销量的比拼,而是行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实现利润的增长速度要高于汽车产销量的增长速度。
“去规模化”意味着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意味着更加残酷的竞争和优胜劣汰。这样的现实已经愈加频繁地在中国汽车产业中发生。在更加开放的竞争环境中,“保护”与“特权”逐步退出,汽车行业外资股比的放开考验着每一位参与者,尤其是自主品牌车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半年来国内汽车整体产销呈增长态势,但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仍持续下滑,这正是“去规模化”较量中必经的“阵痛”,也是优化我国汽车产业结构、检验自主品牌车企是否有“真功夫”的好时候。
在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阵营,正经历着新一轮加速分化。红旗、长安、吉利、长城等头部企业在自主创新的积累中逆势增长,而一批边缘车企正在加速淘汰出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正在告别“皆大欢喜”的时代,一支创新力、产品力、体系力、竞争力更强的自主品牌“精锐部队”,正在优胜劣汰中初具雏形。因此,我们也应该更客观地看待自主品牌乘用车份额的整体下降,这并不意味着“全军覆没”,而是真正蜕变的开始。
此外,活跃度颇高的造车新势力也成为自主品牌车企向上突围的又一支“先遣部队”。随着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交付量的不断攀升,这些在创立之初曾经是汽车制造业的“门外汉”,在将数字化、电动化、智能化与中国汽车产业融合的探索中逐渐成长、成熟,为传统汽车产业的重构与转型带来更多可能。
兼顾取舍与平衡,也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在实现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常态。在这其中,更多的是直面并补齐自身短板,而不是为简单数字叠加沾沾自喜。企业将在跨界竞合中寻求共赢;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也在产业转型中寻求安全与可控、弹性与效率的平衡。正如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机械处处长吴卫所言,产业链、供应链的健康、畅通、自主、稳定、高效、互补,是汽车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关键措施。以开放的格局掌握产业链、供应链主动权,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发挥持续提振作用输入源源动力。
汽车产业已进入数字化转型时代,传统供应链的模式正在被新技术打破和重塑,谁能更快地以能力为导向进行战略性供应网络布局,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争取到主动。而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全面掌控和驾驭产业链、供应链的综合能力,依然有待提升。在转型的过程中,发挥协同和创新优势,“强链”、“补链”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升级的要务。不得不承认,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这将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
眼下,全球独树一帜的增长引领,凸显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潜力与活力。面向未来,如何使中国汽车产业对国内经济和全球汽车的引领态势更加可持续、更具含金量,我们仍需脚踏实地找差距、戒骄戒躁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