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台风总是说来就来,地处沿海的珠三角也就常在阴晴间切换。
天气不是刮风下雨就是骄阳如火,但郑远龙(化名)的工作却是满满当当,奔波于拜访客户、洽谈合作、对接政府部门和推动重点项目。
对他来说这已是常态,今年以来,这位东莞制造业企业高管比以往更忙,付出更多精力是希望能稳住企业发展态势,加速转型升级,以求在未来竞争中拥有更大优势,为企业长远发展打牢基础。
这恰是当前珠三角经济的一个缩影。作为我国的三大城市群之一,经过数十年快速发展,由9个城市构成的珠三角显然已是中国经济的高亮地带。
上半年,珠三角经济总量首破4万亿元,深圳和广州均超万亿,并分别以7.4%和7.1%的较高增速位居广东省第一、第二名,珠海、佛山和东莞等增长势头也不错。
从细节观察,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增强,最典型是广州,贡献率达82.1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普遍不低,广州为24.8%、深圳为17.6%、东莞为15.7%;多个城市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也明显“跑赢大盘”。
珠三角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内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进程正不断加快。但同时,问题与压力似乎也不可避免。
上半年,9市经济增速均有所放缓,作为珠三角经济根基的制造业也相对疲软,新动能仍难挑大梁。这是珠三角必须克服的转型升级“阵痛”,而当前宏观形势也正进一步考验珠三角的定力。
一直作为经济“优等生”的珠三角,如何在压力之下“答题”,找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广深经济“双星”闪耀
近期,各地密集公布经济半年报,珠三角城市光芒难掩,广深尤其亮眼。
上半年,深圳GDP达12133.92亿元,增长7.4%;广州11755.54亿元,增长7.1%。两市经济总量和增速均在广东全省排名第一、二名,增速超过北京的6.3%和上海的5.9%。
作为创新之都,深圳经济增速领跑一线城市已是常态。更为难得的是广州,上半年经济增速较去年同期强势反弹0.9个百分点。这不仅因为上半年经济表现较好,也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有关。2018年一季度,广州经济增速放缓至4.3%,尽管当年上半年恢复至6.2%,但仍为近年低点。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广州经济已经快速走出谷底。
广深“双子星”的光辉之下,珠三角其余城市并不黯淡。上半年,珠海、肇庆经济增速均达7%,作为制造业重镇的佛山和东莞也紧随其后,均增长6.9%。
佛山和东莞历来是珠三角继广深之后经济实力最强城市,上半年GDP分别为4795.17亿元和4215.93亿元。分析人士预测,今年佛山经济总量或将突破万亿,弥补去年“闯关”失败的遗憾。东莞则首次突破4000亿元,三年后或迈入“万亿俱乐部”。
剩余的惠州、江门和中山上半年增速均较低,分别增长4.5%、4%和0.9%。这也意味着,珠三角内部城市之间存在分化趋势。
一直以来,珠三角9市经济体量存在客观差距。广州、深圳构成第一梯队,佛山和东莞构成第二梯队。上半年,总量和增速均领先的广深,颇有“强者恒强”的意味。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分析,广深城市地位都较高,因此在固定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方面,享有更多政策和金融支持,当消费和出口出现下降时,两市能靠投资“补课”。广深的服务业比重都较高,因此抗击打能力和稳定性也相对较强。
上半年,广州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1%,同比提高15.4个百分点。深圳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0.1:39.1:60.8。
此外,广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为珠三角最高,比一季度、去年同期分别提高5.7个和15.7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6%,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增速均超过40%。
深圳投资增长17.6%,为珠三角第二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8%,国有经济投资增长34.5%,民间投资增长12.3%,外资投资增长65.5%。
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珠三角具备吸引和扩大投资的较好优势和空间,还有要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及诸多产业的契机,作为中心城市的广州和深圳自然成为资金优先关注的城市。未来,通过都市圈、城市群建设,“极点带动”效应逐步释放,将带动其余城市的投资活跃度,加速周边城市发展。
消费复苏有赖政策推动
从稳投资、稳增长的角度,珠三角多市还在谋求投资的进一步增长。
8月6日,东莞表示,要通过有效措施切实为投资“松绑”。8月7日,广州披露到2023年要新建成10条地铁线路。
不过,反观上半年,珠三角经济增长绝非单靠投资,消费、出口也发挥重要作用。
上半年,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深圳为7.7%、珠海为5.5%、佛山为6.8%、惠州为8.6%、东莞为8.5%、中山为1.96%、江门为7.5%、肇庆为7.7%。
整体看,9市消费增速均不算高,而上半年广东全省消费增速为7.7%、全国名义增长8.4%(实际增长6.7%)。同比来看,8个城市消费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其中深圳下降0.7个百分点,仅广州上升0.4个百分点。
若对比今年一季度,则9市的消费增速均有所回升,这也意味着珠三角城市的消费形势在回稳和向好。其中,广州回升0.5个百分点,并维持连续8个月的回升态势;深圳回升0.2个百分点;珠海达1.5个百分点;肇庆幅度最大,达4.1个百分点。
消费的回暖,与珠三角城市促进消费政策相关。以汽车消费为例,广州和深圳相继在6月增加大量车牌指标,同时广东加大对“国五车”促销力度,均有效刺激汽车消费恢复和增长。多重利好政策叠加下,6月当月广东全省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7%。上半年,东莞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增长1.9%,比一季度大幅回升9.4个百分点。
广州市民张强(化名)既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6月份在摇号几率提高后,他幸运地中签了,并在一周之内就购买了汽车。“我早就想买车,只是之前一直没摇到号。”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汽车消费在客观上存在需求,潜力和空间较大,释放某种程度上被压制的巨大需求,可在短时间内爆发。
不少城市还在寻求进一步提振消费。广州市长温国辉近期表示,下半年广州将出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行动方案,并要打造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随后,广州公布“夜间消费地图”,划定15个夜间消费地标,鼓励企业提供夜间延时服务。
类似迎合消费新趋势、深挖消费新潜能的做法,在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已见成效,多个城市上半年消费均在恢复。比如,广州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2.2%、深圳互联网商品零售额增长28.6%。
出口方面,上半年珠三角整体处于低位徘徊,部分城市略有回升。比如,深圳出口增长5.1%,东莞达12.5%,广州为-8.5%,但较一季度和去年上半年有显著回升。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珠三角经济对外关联度较高,当前外部形势变化下,还应进一步激活消费对实体经济拉动作用,通过扩大内需抵御外需波动影响。
宏观压力与转型压力叠加
尽管上半年珠三角不少城市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上有一定向好表现,但与往年相比却仍处明显放缓态势,最终制约了各城市上半年整体经济的增长。
与一季度对比,上半年珠三角共有8个城市GDP增速下滑,仅肇庆持平。与去年同期对比,共有7个城市增速下滑,仅广州快了0.9个百分点、肇庆快了0.6个百分点。
这背后核心因素是制造业,这个支撑珠三角经济的根基正承受压力。
上半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7.4%、东莞7.3%、佛山7%、肇庆6.5%、珠海5.8%、广州3.7%、惠州2.2%、江门0.5%、中山-2%。深圳依旧领跑,佛山和东莞也比较突出,但整体而言9市的工业增长都不算高。对比一季度,9市工业增速均下滑。对比去年同期,则是深圳持平,8市下滑。
近年来,广东一直强调“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并出台一系列制造业减税降费、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等政策,为何工业增长仍然放缓?
这并非转型或政策失效,深层次的原因是宏观形势压力和转型阶段性压力叠加。虽然近年来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所成效,但新动能还不够强大,还无法真正成为“稳定器”“主力军”。
上半年,珠三角多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比重也持续提升。比如,深圳分别增长10.3%和11%,占比达71.2%和66.7%;东莞分别增长11.3%和17.9%,占比达55.1%和42.5%。
不过,多数珠三角城市新动能比重仍不够高。广州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仅占15.8%,佛山也不足20%。
对此,企业亦感受真切。
“时机未到,火候未到,有些无奈。”谈起上半年形势,郑远龙如是说。尽管采取了诸多举措,但他所在的企业仍然出现营收下滑。
近年,该企业投入了不少资金开展“机器换人”,取得一定效果,甚至成当地标杆。但从企业战略角度来看,这些更多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大招”是新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工厂,用于专门生产一系列近年自主研发、业内领先的产品。
“这几年我们已经加快推进了,但始终需要时间,最快也要后年才能投产,谁也没想到变化和压力突然来了。”郑远龙说。
目前,该企业一方面开源节流,稳住传统业务,另一方面全力推进两大重点项目建设。“必须咬牙往前推,只是还得熬一段时间。”
经过前期探索和积累,近年不少制造业企业开始加快转型升级,但这也意味着更大投入和更长周期,无法一蹴而就,不少制造业企业都在压力中坚持与等待。
电路板龙头企业东莞森玛仕格里菲电路有限公司正迎来5G等产业机遇,明年将投用自动化率达90%的先进工厂,希望借此更好把握5G机遇。该企业负责人杨志坚说,高端产品竞争必须有高端生产力支撑。
覆铜板企业广东生益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如此,该企业设备部经理钟世华说,2022年将建成智能工厂,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并实现契合市场的小批量快速精准生产。
广东将推多个产业转型新政
郑远龙在制造业已摸爬滚打多年,“压力逼着我们必须加速推进新项目,因为这关系到未来企业在市场中能不能站稳脚跟,不可能还靠原来的东西去竞争。”
尽管当前形势对不少制造业企业造成压力,但也激活了它们加速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性。近年珠三角通过率先转型升级探明的方向、形成的示范效应,以及各市和广东省级层面不断强化的政策支撑,共同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的客户最开始是大企业,慢慢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客户事业部总经理张朋说,这主要得益于近年工业机器人应用示范效应的显现,以及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应用成本的下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广东正推进第二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2018-2020年要帮助超过25000家企业转型升级。同时,计划帮助20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上半年,广东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9.4%,比上年同期高13.1个百分点。珠三角城市中,上半年东莞技改投资增长48.6%、深圳增长12.1%。
今年力度明显增强的减税降费,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助推。上半年,广东为企业降低成本约397亿元。
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吴成平说,今年通过减税降费及其它抵扣和奖补,约能节约2000万元左右的资金,将投入产品研发创新,“帮助将很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尤其是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目标的牵引下,广东还在调整形成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一方面,强调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瞄准机器人、智能家电、5G、4K/8K超高清视频等;另一方面,仍将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视为重中之重。
“我们一直在思考,经济下行态势下,传统产业如何提质增效?”广东工信厅副厅长吴东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广东正酝酿出台有关文件,将从资本、新技术导入等方面,有力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传统产业一样可以高端化。”吴东文认为,或许未来10年新经济还难以完全替代传统产业,支撑广东经济发展,况且广东传统优势产业比重也不小。
工业园区将再次成为广东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也将出台系列文件,升级对应政策,这也成为广东当前正推进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战略的内容之一。
“园区划好了,产业才能发展好。”广东工信厅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处处长张会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珠三角制造业以村镇为主导模式,存在散小乱等问题,未来将重点推动提质增效,形成园区经济主导格局,以园区带动和优化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