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磨料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互联网+制造”:在协同中融合

关键词 互联网+ , 制造业|2015-09-28 10:04:10|来源 人民邮电报社
摘要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在“互联网+”时代,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驱动制造业产业变革的...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在“互联网++”时代,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驱动制造业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互联网+”协同制造强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及理念,促使制造企业、用户、智能设备、全球设计资源以及全产业全价值链之间的互联互通与高效协同,即强调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加强企业内外部、企业之间,以及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化、网络化发展,更多地发挥我国互联网的比较优势促进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整体态势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增材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4.0等新的生产理念不断涌现。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已经成为驱动信息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发达国家政府和产业界高度重视这一趋势,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建立研发应用和产业化的多方共享协作机制,不断加快新型网络化智能制造方式的发展步伐,旨在寻找新一轮增长的动力,把握未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主动权。在我国,经历多年的探索、实践与培育,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已具备相当规模的创新主体,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孕育了新兴市场,带动长尾需求力释放。融合创新赖以实现的技术、网络、平台等基础正加速完善,以“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为代表的行业平台组织相继成立,产业生态初步构筑,已具备持续规模推进的现实基础。
       我国一些领先的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已成为融合生态体系中各种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和践行者,由于各自基础和优势不同,不同类型企业融合创新的模式、路径、方向和重点也有所差异。
       一是传统工业企业互联网化转型明显加快。部分工业企业在互联网浪潮中主动把握发展机遇,在战略、组织、业务、管理等方面实施由内而外的全面变革,将客户、供应商、服务商、员工集聚于企业全互联阵营中,推动实现从有界向无界、垂直向扁平、制造向服务的转型,并由此成为融合创新的主力军。二是互联网企业借助新产品新服务融入工业基因。互联网企业依托其固有的通用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等属性,充分发挥其便捷、扁平、聚集等优势,通过与工业各领域各环节不断融合创造出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快速渗透。三是生产服务企业借助互联网拓展服务空间。来自不同领域的生产服务企业积极顺应工业发展需要,通过向平台企业转型、创新服务模式或拓展服务外延等方式加速向工业领域渗透,成为引领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面临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协同制造是一个有机的生态体系,各环节之间的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由于互联网与制造业之间有着各自不同的属性和特征,且不同环节、领域、企业的应用水平差距悬殊,使得当前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侧重消费服务的互联网暂难满足制造业生产性需求。当前我国互联网服务主要是侧重消费型,重在用户体验,发展的模式也是重市场开拓,轻资源和技术的研发与整合,这种互联网基因与企业生产性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二是核心技术仍是制约我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大量核心技术如制造业操作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传感器、制造业机器人、工业控制器、高端数控机床、高端工业软件等仍严重受制于国外厂商,制造企业在开展创新应用模式的时候往往受到技术瓶颈约束,由此导致我国制造业深度应用互联网受限,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组织能力薄弱。三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形成通用的融合创新推广路径。我国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且不同地区、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按照德国“工业4.0”战略的划分标准,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工业2.0的阶段,尚需补上从工业2.0到3.0的差距。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四是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供需双方存在认识差异。因行业差异与专业壁垒影响,作为供需双方的制造企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对互联网认识存在不同。一些制造企业或对互联网创新理解不够,缺乏开放共享的精神和自我变革的勇气;或对互联网思维认识盲目,迷失于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而一些互联网企业对制造业领域创新需求的理解和挖掘也不到位,或固步于消费者端琢磨“眼球经济”,或因缺乏对制造业生产的足够认识而“不接地气”。五是支撑创新转型的旧体系改造和新产品推广的专业服务不完善。如何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将既有生产运营、管理体系更好地与互联网结合,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此外,相应的标准体系目前在行业上下游间暂未统一,接口困难,各方自行推动的标准建设带来较高的重复建设成本,相关的政策法律也有所缺失。
       “互联网+”协同制造的重点方向
       “互联网+”协同制造与《中国制造2025》交织并进,更加突出互联网对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变革的推动作用,这项行动围绕“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服务化”四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
       一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基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将给制造业带来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研制周期的大幅度缩短,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品率的大幅度下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并在互联网技术与生产制造全过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具备了发展智能制造带动制造业实现新跃升的良好环境。在当前形势下,应紧紧把握我国信息通信、互联网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制造业大国大市场优势,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牵引的双重作用,形成政产学研用的合力,着力提升核心软硬件的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鼓励以工业生产需求为引领,促进工业发展模式变革。
       二是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传统标准化生产模式下,企业与用户间信息交互不充分、企业内生产组织缺乏柔性,所以同质化生产是最经济合理的选择。随着C2B等电子商务模式的快速发展,市场逐渐由生产导向转为用户需求导向,千篇一律的共性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可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3D显示、移动O2O等打造用户聚合平台、多元社交平台,收集用户的个性化产品需求,并逐步改变原有相对固化的生产线和生产体系,从而打破渠道单一、封闭运行、单向流动的传统供需模式,使设计研发、制造、销售的全环节更加紧密并高效协作,实现“个性化”与“规模化”理念的相辅相成。当前,海尔、红领等行业领军企业已经在各自领域开展了相关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成熟,柔性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线将逐步普及,按需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将成为常态。
       三是提升网络化制造水平。受空间、资源等限制,传统企业研发设计、制造等环节基本在企业内部独立完成。通过互联网平台开放的协同服务,可实现企业内部以及全球各方设计研发者之间的协同共享,打破地域限制,提高企业研发效率,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众包设计研发及云制造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目前,在国内已涌现大量网络化制造模式案例,例如在天智网云制造平台上,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超过2万家企业可以与上线企业实时对接,快速共享生产资源。宝信软件打造的“上海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汇集了汽车、民用航空、钢铁等领域上百类制造资源,为企业提供云设计、云仿真、云制造等服务。数码大方“工业软件云服务平台”,为3万多家制造企业提供软件租用、设计、制造等服务。这些新的服务模式和业态如果能逐步在全行业推广,将有效改善我国制造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生产与创新能力低、成本高等问题。
       四是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供需对接日益便捷等因素作用下,制造本身在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增值性服务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焦点。部分工业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新技术,整合分析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海量数据,并反馈至研发、制造环节,形成各环节紧密协作、服务链与价值链快速联动的新态势。例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近年来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数据建模分析、专家诊断等方式,提前预判故障风险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将过去的被动维护或凭借经验开展的定期维护转变为按需提供的主动服务,实现了向服务型制造的有效转型。这样的模式在家电、汽车等行业也具有可复制性,推广后将有效节约企业运维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大幅拓展产品的价值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磨料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郑州玉发磨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