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17日,3吨生产多晶硅的原材料———碳头料从日本运抵南通百信民用设备有限公司。据悉,目前全世界仅有日本、美国、德国的7家公司拥有生产碳头料的技术,因此碳头料一直属紧俏物资。资源...
7月17日,3吨生产多晶硅的原材料———碳头料从日本运抵南通百信民用设备有限公司。据悉,目前全世界仅有日本、美国、德国的7家公司拥有生产碳头料的技术,因此碳头料一直属紧俏物资。资源如此紧缺,百信何以受到日本供应商的青睐?“因为我们掌握了多晶硅碳头料处理工艺中的核心技术———硅碳分离技术。日本客商‘眼馋’我们高品质的多晶硅成品,根据合作协议,百信将销售一部分成品给日本客商。”百信总经理顾卫东笑着向记者介绍说。 多晶硅是生产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我国每年需求量在..5万吨左右,但其中90%以上依赖进口。在生产多晶硅的过程中,石墨是必须的媒介,通过石墨导电、加热,多晶硅才能附着“生长”。但在使用中,多晶硅中不能含有一点石墨。没有任何“良方”的国内外企业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榔头敲击迫使硅碳分离,这不但造成大量浪费,也极大地影响了多晶硅的品质。
从2003年就与太阳能新能源产业有过接触的顾卫东,决定把事业重心定在主攻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上。通过朋友引荐,他先后请教了上海复旦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的学者、专家,得到的是同一个回答:不可能。顾卫东没有因此而泄气。他获悉,西安有一家企业已能解决这一难题,但技术不是很彻底,这更增添了他的信心。一次偶然的机会,顾卫东结识了从事化学工程的隋聚勇,两人一拍即合,开始紧密合作。2006年8月,百信成立技术团队,开始在实验室进行技术攻关。他们总结前人做过的实验,从中积累经验教训。通过无数次反复实验,两个月后,硅碳竟然奇迹般地在百信实验室实现了分离。
实验室试验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车间大规模生产的成功。由于缺乏可资借鉴的进行硅碳分离的设备,顾卫东的技术团队又开始了硅碳分离设备的制造,并着手设计一套生产工艺。起初,他们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来制造设备,但是操作并不顺利。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他们一次次将原有的数据进行改进、优化,五个多月后,奇迹再一次在百信发生了,他们的硅碳分离设备正式生产运行。
世界性技术难题的攻克,让百信在行业内声名鹊起。日本一家生产多晶硅的企业感到不可思议,他们经过30多年努力无法攻克的技术难关,却让百信在短短几个月内成功突破。国际多晶硅原材料生产企业纷纷向百信抛来“橄榄枝”,寻求合作。由于掌握了硅碳分离技术,百信仅投资1500万元的高纯度多晶硅的年产能便达到了200吨,而在国内同样产能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投资至少需2亿元,而附带来的却是高能耗、高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