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磨料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

关键词 三磨所 , 磨料磨具 , 超硬材料|2013-08-03 09:40:18|来源 中国磨料磨具网
摘要 第一机械工业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简称“三磨所”)是我国计划经济初期,1958年6月建立的全国磨料磨具工业唯一的一个磨料磨具行业综合研究单位,隶属于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曾改称机...
 
       第一机械工业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简称“三磨所”)是我国计划经济初期,1958年6月建立的全国磨料磨具工业唯一的一个磨料磨具行业综合研究单位,隶属于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曾改称机械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我所所名前冠随作相应更改)。三磨所在成立五十多年之后,已经成功转制为一个科技型企业。五十多年中,三磨所的性质、任务发生了许多历史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由国家政策决定,同时也受到行业和本所内部因素影响。三磨所五十多年的历史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58年—1978年);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1979年—1999年);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9年7月1日正式转制至今)。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三磨所的建成和发展(1958—1978年)
       本时期分三个小段:1、筹建阶段(1958.06—1962.02);2、建成阶段(1962—1968);3、创建新行业阶段(1969—1978)。
       (一)筹建阶段:三磨所的诞生(1958.06—1962.02)
1958年6月12日,第一机械工业部以(58)机技张字188号文批复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58)器工字第45号文,同意成立“磨料磨具研究所筹备处”,由部二局直接领导。6月12日后来定为所庆日。

       1、为什么建立磨料磨具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时期,1953年制订了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开始了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封锁,政治上一边倒,与苏联结成联盟,经济上基本照搬了苏联一整套计划经济管理办法。中央成立的各个工业部管理各行业的国营企业。磨料磨具工业划入金属切削机床与工具这个大类,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即机床工具局,简称机床局或二局)管理。机床局在1956年筹建成立了北京机床所等几个局属行业所之后,于1958年开始筹建磨料磨具研究所。
       在东北工业局的领导下,建国头三年恢复和扩建了沈阳苏家屯砂轮厂(后称第一砂轮厂,简称一砂);“一五”时期,一机部二局又在华东地区的山东淄博改建了山东金刚砂厂(后称第四砂轮厂,简称四砂);此后拟在中南地区建砂轮厂,中南砂轮厂筹建处设在武汉,因河南省巩义发现大型铝矾土矿,中南砂轮厂筹建处迁到郑州,筹建郑州砂轮厂(即第二砂轮厂,简称二砂,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后增补的项目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又成立了上海、苏州、北京、天津、合肥、广州等许多地方砂轮厂。至1957年底,普通磨料(棕、白刚玉,黑、绿碳化硅四大品种)产量达到7789吨,普通磨具(陶瓷、树脂、橡胶三大结合剂,砂轮、砂瓦、油石、磨头四大类)达到6961吨,砂布砂纸142万平方米,总产值3549万元(1970年不变价),职工4123人。当时,磨料磨具行业已初具规模,为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急需进一步发展提高。这是建所的客观需要和服务对象,厂所分工,厂搞生产,所搞科研,三磨所既是行业各厂的共同科研单位,又是国家机械部管理行业的一个有力助手。建所伊始,就确定了所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2、建一个什么样的所?
       在此之前,一机部二局就仿照苏联建立了机床(北京)、铸锻机械(济南)、工具(成都)等几个行业所,1958年筹建磨料磨具研究所仍然是仿照全苏磨料磨具与磨削研究院。所的专业研究室包括磨料、无机磨具、有机磨具、磨削、理化分析、以及情报标准等。这一模式不包括关系密切的磨床(以及磨削液、修整器等),造成了至今磨具与磨床在工作上的分离。仿苏联建立的磨料磨具研究所确定了所的格式和最初规模,幸而后来有所突破。

       3、建在哪里?
       北京作为新中国的政治中心,已经急剧扩张。二局的几个所除机床所建在北京外,其余均在外地。三磨所曾经考虑天津,一则靠近北京,二则天津大学设有硅酸盐专业,可以合作。二砂原定武汉,后因靠近荥阳铝矾土矿改在郑州,三磨所也就建在郑州。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地点,郑州也因此成为中国磨料磨具的中心城市。

       4、如何筹建?
       1959年一机部决定:“研究所地址在郑州砂轮厂内。该厂原中央实验室的设备、房屋全部拨给研究所使用”。所的筹建工作由二砂党委代管和统一领导。当初建设二砂中央试验室就不是只着眼于二砂一厂之需,而是考虑了整个行业理化分析检测工作的需要。三磨所初期的人员除来自一砂、四砂外,领导干部、技术和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二砂,办公、试验和宿舍场地全部由二砂提供。47#建筑面积2961平方米,设备仪器1261台套,投资91万元,能试验检测的项目139项。这就是三磨所当时的全部资产。可见,三磨所主要依靠二砂筹建。
       这种筹建方式的好处是:建设快,三年不到;投资省,共计90万元;边筹建,边工作,边科研。缺点是后续工作量大,除筹建期开始建造的办公试验大楼于1963年建成投入使用外,多年后一直在盖楼;1963年从二砂独立出来后,尚需重建宿舍;47#试验条件尽管不错,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所的工作需要。

       5、三磨所干什么?
       1960年1月,国家科委批准了三磨所的“建所任务书”,基本任务为以下十条:
       (1)磨料磨具制造的研究;
       (2)磨削基本理论的研究;
       (3)新磨料和新磨具的试验和研究;
       (4)研究和制订磨料磨具的标准和技术条件;
       (5)与有关单位配合,研究制订合理的磨削规范;
       (6)研究和设计研磨工业所需的专用设备和装备;
       (7)研究磨料磨具理化检验和性能测定方法及设计测定用仪器;
       (8)研究研磨工业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
       (9)研究磨料磨具制造厂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
       (10)建立技术情报网,组织国内外先进技术交流和资料的交换。
       其中除第9条划归已建立的工厂设计处(即后来的机械部第六设计院)承担外,其余九条归纳为科研(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新装备、新仪器)和行业技术管理服务(标准、质量、规划、情报)两大方面。这也是部属其他行业所共有的两大任务。
       机床局曾将三磨所的作用概括为八个字:参谋、组织、攻坚、服务。
       仿照苏联,依靠二砂,依托47#,在行业的期盼中,三磨所诞生了。最初三年,边筹建,边工作,两次组织科技人员,与一、二、四砂等砂轮厂一起,分赴全国各砂轮厂帮助工作,制订了第一部行业标准15项和行业技术发展规划。1962年2月,取消筹备处,正式定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增加了磨削,成为三磨,冠名中尚无地名)。

       (二)建成阶段:创立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具有三大任务(1962--1968)

       1、配班子,搭架子,盖房子,正式建成三磨所。
       筹备处取消后,二砂厂长王津不再兼任主任,随即派副厂长陆根仁任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又派司振桐任副所长协助,还派四砂王德祥、一砂陈永贵任副总工程师(无总师)。1962年在陆所长主持下搭架子,将原设立的各专业组改为研究室,计有磨料、无机磨具、有机磨具、磨削、理化和专用设备六个研究室,还有情报室等行业工作科室和行政科室,健全了所内组织机构,这一直是所的基本框架。当时全国科研院所都在贯彻“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十四条意见”,三磨所一边基建、一边培养队伍一边开展工作,继续贯彻“三边”方针,不断发展壮大。
       1963年,在二砂北邻建成6440平方米,占地2.1万平方米的综合性试验及办公大楼。此楼一直是三磨所的标志性建筑。1965年又在现家属院征地建成两栋宿舍楼(现在的1#、2#宿舍楼),共3562平方米,形成独立的生活区。1965年,职工达250人,固定资产达400万元,这标志着三磨所按最初建所方案建成,历时七、八年。

       2、勇攀高峰,独树一帜,开辟了新的专业领域.
       1963年12月6日,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是继美、苏、日等国之后的第五国。这是国家121课题组的重大成果,该课题组由三家组成,部属北京通用机械研究所负责合成装置设计制,三磨所负责合成工艺技术,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所负责高温高压测试。金刚石的研制一开始就以机械部为主(通用机械研究所、三磨研究所为主)。它的研制成功是三磨所对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史的重大贡献,彪炳史册。由此,三磨所首先进入金刚石专业。
       1964年4月,国家科委又批复下达了“人造金刚石中间试验任务”。由三磨所负责合成工艺试验与检测,部属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负责设计试制六面顶液压机,上海材料所负硬质合金顶锤研制。在三磨所的密切配合下,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于1965年8月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6×6MN DS-023A型超高压高温装置,为三磨所进行人造金刚石的中间试验奠定了基础。1966年7月开始中间试验,当年共生产人造金刚石1万克拉,当年10月,根据一机部的指示,为我国第一家金刚石专业生产厂——第六砂轮厂提供工艺技术资料和人员培训工作,掀开了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化生产篇章的第一页。三磨所从此开始了“以科研为主,兼搞小生产”的重大发展时期。1968年初具生产规模,当年生产金刚石6万克拉,微粉1.5万克拉,研磨膏6千管,初步满足了国家对人造金刚石产品的迫切需要。兼搞生产的方式使三磨所在原有科研和行业工作两大任务之外,增加了第三项任务,即科研新产品的生产。

       3、科研成果,硕果累累,继续拓展新的专业领域。
       在人造金刚石研制成功的鼓舞下,1964年起,三磨所先后试制成功了树脂、青铜、电镀、金属等结合剂的金刚石砂轮、磨头、油石以及切割片等一系列金刚石磨具和制品。1967年又研制成功立方氮化硼和由两种超硬材料制成的聚晶。这些研制成果将三磨所从普通磨料磨具的专业、行业领域,拓展到了超硬材料和制品这个全新的专业和行业领域。苏联在开发成功金刚石后,在原先的全苏磨料磨具与磨削研究院之外另建了一个全苏超硬材料研究院(前者在莫斯科,后者在乌克兰)。而三磨所则合二为一,仿照了前苏联的建所模式,又超越了它。这也有别于欧美国家,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一阶段是三磨所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十分突出的阶段。一方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一方面增加了科研型的生产任务。这不仅大大促进了当年三磨所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了三磨所的行业地位、科技和经济实力,也为50年后的转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三磨所早期十分辉煌的一章。三磨所异于常规,茁壮成长。

       (三)发展壮大阶段:创立了一个新的行业、一个新型科研所(1969—1978年)

       这一阶段是三磨所发展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也是我国超硬材料和制品行业的奠基时期。尽管处于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之中,三磨所为我国新兴的超硬材料及制品行业的建立和技术进步做出了无可争议的巨大贡献,一技独秀,居功至伟。

       1、着力中试生产,经济效益显著
       三磨所从1966年生产金刚石,以后又增加微粉、研磨膏、聚晶、CBN、精磨片等,至1978年13年间,共生产金刚石110万克拉,最高年产量超过20万克拉(1970、1971年)。当时部局定价为32元/克拉,(均为JR1型料,后逐步降价),年产10万克拉,即有300多万元。从1969年~1978年十年间,所累计自行组织收入达2478万元,最高一年为592.5万元(1971年),而此十年的部局事业经费拨款累计仅140万元,仅为10年间所固定资产增加值350万元的40%,尚不及所收入的1/17。当时所三、四百人,劳动生产率常年过万元,高出机床行业同期的6000元。曾经被国家科学技术协会通报表扬为“一个走五七道路的研究所”。当时行业曾有几句口头禅:“压机一响,黄金万两”。
       1971年7月1日,三磨所下放河南省,放至郑州市,转了户口,未带粮本,即没有国家经费划拨额度,以致1978年4月国家上收时,只给30万元事业费。以后又陆续增至50万元、65万元至85万元为止。核定所的事业经费支出却是120万元,不足数由所自筹。曾经名噪一时的三磨所,这时也吃了一点苦头。
       为什么在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中,三磨所的金刚石生产能够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主要有三个原因:1、国家的高度重视。三磨所成功研制超硬材料系列产品之后,如何摆脱国外封锁、国内急需的困境,高层非常重视,协助周总理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百忙之中,对金刚石事业有过六次重要批示,“要不断抓下去”、“金刚石不能放松”、“要鼓劲”、“要知难而进”。一机部成立了以副部长周子健为首的领导小组,专抓金刚石,周部长曾来郑州召开金刚石会议,与时任市革委会主任的王辉相约,如果搞不出大颗粒,就一起跳黄河。这对全所职工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强力的督促。2、三磨所司振桐副所长当年主抓金刚石,文革中两度出任所革委会主任兼党委书记,长达七、八年。在所领导这个关键环节上没有发生梗阻,国家和一机部的指示能够顺畅贯彻执行。3、金刚石生产是一项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封锁,为国争光、为民谋利的政治任务。所金刚石这一块的职工未受过多的派系斗争影响。

       2、放眼高新产业,超硬行业兴起
       国务院指示金刚石要大搞群众运动,遍地开花。从1966年起,三磨所向国内的几个砂轮厂传授推广了人造金刚石生产技术,包括一砂、二砂、上海、苏州等砂轮厂和部队712厂(武汉军区后勤部),接受实习人员300多人,创立了我国最早一批金刚石生产企业。
1974年,由三磨所提供全部技术资料,二砂包建的三线厂——我国第一个部属金刚石专业生产厂第六砂轮厂建成,当年生产金刚石36万克拉,三磨所则降低至年产2万克拉。六砂是作为三磨所的试验工厂筹建的,最初曾在河南三门峡一带选址,后受左倾思潮影响,强调建设三线厂要小、专、散,靠山,隐蔽,最后选定贵阳一个山沟。由于路远,厂所未能实现紧密结合。这是三磨所发展史上没有抓住的一个大机遇。如果所厂合一,在金刚石的群众运动中,可能不会失去一个强有力的领头者。
       就三磨所与行业的关系而言,普通磨料磨具是先有厂群,有行业,然后建所;但就超硬材料而言,是先有所,并由所传授支撑建立了厂群和行业。一个几百人的小所,不到十年时间,为国家建立了一个高科技的行业,是值得称赞和骄傲的。当年如果有改革开放后的技术转让、入股政策,三磨所早就可以建立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超硬材料企业集团。

       3、继续扩建,不断发展壮大
       由于金刚石生产的发展,三磨所继续扩建。通过市政府,在47#的东面,占用了二砂的苹果园,新建了金刚石合成车间、制品楼和试验楼,共5688平方米,为此前建筑面积(含47#)的60%。合成车间安装了5000吨×6六面顶三万吨大压机,后因顶锤跟不上,一直未能投入使用。新盖宿舍7203平方米,为原有两倍多。固定资产达783.7万元,增加了80%。人员也突破了最初的设计规模(300人)达460人,增长50%。三磨所的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在新开发专业的基础上,正式建成了具有科研、行业任务和中试生产三大任务的一个新型科研所。
这个时期,三磨所着重抓了“克拉”,但也没有忘记“阿拉”,在普通磨料、磨具、磨削、理化分析、专用设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情报、规划、标准、质量、人员培训、对外交流等行业工作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磨料磨具工业的发展,本文对此不多述说。

       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

       三磨所存在基础和发展前途上的重大探索和努力(1978—1998年),分三个小段。

       (一)恢复整顿阶段:三磨所重新焕发活力(1979—1985年)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标志文化大革命在政治上的结束。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了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8年4月1日,三磨所恢复以部为主的双重领导,改名第一机械工业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一机部提出了科研单位整顿验收二十条要求,并选定三磨所为试点单位,任命了所级领导,相应调整了中层,建立了规章制度,由部局、省市联合检查验收,恢复性整顿合格。1980年3月,被部省命名为“大庆式科研单位”。随后,部又提出“运用经济办法管理科研,扩大科研单位的自主权”,三磨所为四个试点所之一,开始试行科研合同制,加强经济核算,探索奖励办法。1982年成立机械工业部,提出科研单位建设性整顿十条要求。1983、1984两年按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连续调整所领导班子。1985年1月1日,部局批准了三磨所实行科研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方案。
       1983年下半年,所调整机构,设立了技术发展规划、情报信息、标准、理化为第一至第四研究室,提高行业工作地位;将原来的八个专业研究室合并成普通磨料、超硬材料(原有两室)、磨具及制品(原2个)、磨削与应用、专用设备及仪器(原2个)五个研究室(第五—第九);成立了试验工厂,统一负责科研成果的中试生产;并继续按四化要求调整了中层干部。1984年增设联营办公室,负责技术合同、技术市场、所厂联营等横向工作。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科技人员共383人全部实行聘任制,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奖励办法。
       这一阶段,部、所上下结合,推动了三磨所由计划向市场的过渡,由纵向垂直管理向横向自主联合转变,打破“铁饭碗、大锅饭”,顺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趋势。

       (二)科研生产横向合作,联营发展阶段(1986—1993年)
       1984--1985年,中央决定改革现行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提出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在这个重大转变时期,三磨所从国情、行情、所情出发,思考研究所的存在价值和长远发展,在战略发展指导思想上,开始了根本性的一系列转变,主要是:

       1、首先是所的专业方向,从最初的“三磨”向“三非”,向最终的“材料、制品、应用” 有了明确的转变和定位。
       三磨所开始确定的专业领域是“磨料、磨具、磨削”,简称“三磨”。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磨料用于非磨削用途,即不仅仅用于制造磨具,也可用于耐火材料、冶金脱氧剂等,磨具的非砂轮磨削(如油石)、非磨削用途(如切割锯片)和磨削的非金属材料磨加工,也包括石材、建筑等各种非金属材料,是为“三非”。最终将三磨所的专业领域归结为“材料”,无机非金属中硬质材料(普通磨料)和超硬材料(超硬磨料);“制品”,用上述材料制成的一切工具和制品;“应用”,上述制品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方法和技术,科学地、全面地概括了三磨所的专业方向,极大地深刻地拓展了三磨所的研究领域。

       2、在办所的指导思想上,提出了四个面向:即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就是要跳出行业的小圈子,既在行业之中,更在行业之外。提出了四个突破,即突破专业的限制(三磨的限制,如前述),突破部局管理的限制,突破行业的限制和地域的限制。从纵向的行政领导和垂直管理向横向联营、自主合作发展,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出了科研生产的新循环模式,从原来的“资金投入—科研—成果在所内中试、小规模生产—资金再投入”的所内小循环中的生产环节扩展到所外联营厂大规模生产,成为所外大循环,解决封闭在所内时的资金、场地、设备、人员的严重制约。

       3、生产任务向外延伸、探索科研生产结合新路
       从1985年起,到1993年,三磨所先后建立了20多个技术或资金入股的联营厂,合作产品主要是超硬材料和制品,另有高级耐火材料(氮化硅结合碳化硅)、专用设备(与第二砂轮厂合办)各一家。合作对象中外合资4个,全民厂14个,集体厂8个。合作地点深圳3个,山东(掖县)、福建(福州)各1,北京2家,河南各地6家,郑州9家(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4家)。资金入股的10家,其中3家由技术入股分红转为投资。7家资金入股的联营厂共投入资金659万元,其中以设备、材料折价入股329万元,实投资金为330万元。
       兴办联营厂的好处:1、发挥了所的技术优势。所拥有许多可以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但限于本所的场地、人力和资金,难以全部产业化。兴办联营厂为这些科研成果产业化找到了出路。2、发挥了所的人才优势。参加联营厂的科技人员(含技术工人)最多时达到200多人,兴办联营厂为他们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在全国人才开始自由流动的当时,也为所留住了一批想去广深一带发展的人才。3、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增长。据1997年十年间的统计,联营厂累计销售总额18.16亿元,三磨所利润分成累计达619万元。早期参加联营厂的职工,在厂付酬劳外,所内照发工资。后期,所内600人享受在编800人的资金总额。4、提高了所的知名度,得到国家科委、省科委的大力支持。如新亚复合超硬材料有限公司与台资合作,就获得了省科委的大力支持。5、为所争得了进出口经营权,成为全国首批100家有经营权的科研院所。获得批准的条件是对外贸易超过50万美元/年,三磨所本不够,加上深圳等多家联营厂后就够了。这次申报只与北京通了几次长途电话、报了一份材料就成了。6、为申报“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中心”打下了基础。7、为所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入股的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股票上市)和新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业绩稳步上升,为我所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联营厂工作的失误
       横向联营工作受资金限制,多数为技术入股,期限5~7年,随后即纷纷停办外,还有一些决策和操作上的失误,主要有:
       (1)虽在内地建立了几个规模小的金刚石锯片厂,但在深圳未建锯片厂,错失了国内锯片大发展的时机。(2)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深圳亚洲金刚石有限公司因合作伙伴(技术入股)宋健民博士受到美国GE公司起诉且败诉,致使亚洲金刚石公司破产,失去了金刚石大发展的机遇。(3)在郑州高新区筹建的CBN联营厂未获成功,又把机会让给了别人。(4)与二砂合办的专用设备制造厂虽名噪一时,但因贪大冒进,贷款过多破产,又失去一个重要的领域。(5)众多联营厂虽开过几次联营会,但未形成紧密联合,有负省科委组建超硬材料企业集团的厚望。
       尽管未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兴办联营厂的大方向是好的,成绩也不小,是三磨所在市场经济初期的重大探索。

       (三)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任务的升华(1994—1998年)
       1991年中,三磨所得知国家科委正在组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消息,立即抓紧时机,拟制了申请报告(并非受命于部局),1992年首先得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和省科委的重视支持,河南省副省长范钦臣、省科委主任许广先亲临三磨所调研。11月,省政府专文向国家科委推荐以三磨所为依托单位组建“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中心”,省科委副主任孙尚俭陪同三磨所人员向国家科委汇报。由省级政府推荐,在国家科委还是第一次。国家科委受理后,1993年起,三磨所再回过头来走正式渠道,向机械部有关司局科技司、机床局汇报,获准立项。机械部上一年未向国家科委申报全国第一批工程技术中心,这一年一次申报了8个。国家科委认为太多,让部排序重报,三磨所排第四,国家科委遂同意申报四个。1993年10月,由国家科委陈贤杰处长主持,部科技司、机床局、省科委参加,在郑州召开了行业专家论证会,郑州市市长陈义初与会,专家组组长邹广田教授(吉林大学国家超硬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等15位专家论证后,一致同意申报,机械部的4家只有三磨所一家通过行业专家论证。11月又在北京国家科委组织全国大专家委员会评审,也获通过,为机械部的第一家,也是当年唯一的一家。1994年开始建设,8月在郑州召开了组建大会,部总工程师李守仁、省人大副主任范廉,国家科委、部有关司局众多司长、副司长,省科委主任,处长,郑州市副市长等参加,十分隆重,为三磨所历史上仅有。工程中心新建面积2803平方米,建立了单晶、锯片、CBN砂轮等六条生产线。1997年10月末,经过国家科委评估中心现场评估,完成投资1050万元(计划1200万元)。1998年2月提出评估报告:工程化水平和能力:强;行业地位和作用:重要;管理运行:高效;发展前景:较好。3月末向国家科委验收委员会汇报后,经国家科委审批验收。  这是三磨所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面对转型改制的一项重大成就。国家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后,所领导班子一直在思索:三磨所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将来会咋样发展变化?怎样能独立存在、继续发挥作用?找到并占住属于自己的位置?工程中心的建成,在所转制成企业、失去行业研究所的地位后,能够将科研这一功能转移到工程中心去,而且仍然是国家级的一个行业(超硬材料、制品)研究机构,既可迎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也可应对可能发生的其他变化。
       这一时期,为适应科技、经济体制改革,三磨所做了多方面探索与准备,主要是两个方面:1、生产任务,由所内小循环过渡到所外大循环,兴办了众多联营厂;2、科研任务,成立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不变应万变。

       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9年——)

       1999年7月1日,根据国务院文件,三磨所随同国家各工业部一共242个科研院所正式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单位。2007年,三磨所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征地100亩,建了3万平方米的厂房,成立了“郑州三磨超硬材料制品有限公司”,标志着转制完全成功。三磨所骄傲的身影,光辉的业绩将继续闪跃涌现……这些本文不再多述。

       四、行业技术管理与服务

       三磨所的建所10大任务中,就有5项是行业技术管理任务。三年筹建期间,三磨所就开展了标准、情报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三磨所建立了规划、情报、标准、质量等专门科室,配备了专业人员,在部局领导和行业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富有成效。
       1983年,国家商检局、机械工业部,以(83)国检二联字308号文批准三磨所建立“国家磨料磨具进出口商品检验室”;1988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以技监标发(88)261号文批准行业成立全国磨料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三磨所,三磨所总工程师任磨料磨具标委会主任委员,秘书长为所标准室主任。1990年,机械电子工业部以机电科(1990)1652文批准三磨所建立“机械工业第四计量中心站”。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以技监局监发(1992)054号文批准三磨所设立“国家磨料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三磨所行业的质量、标准化工作,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和授权,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期间,三磨所作为行业所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行业工作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磨所积极支持涂附磨具小行业,自下而上自发自愿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行业协会(1984年),又顺应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支持行业成立了磨料磨具分会(1988年),牵头组织成立了超硬材料分会,同时涂协也更名成了分会(1994年),行业三个协会先后独立开展了行业管理、服务等工作。三个分会与三磨所联合,开展了行业技术管理服务工作,形成共管格局,行业管理开始发生变化。
       1999年国家机械工业部等十几个工业部下属的科研院所已经转制为企业,不再是行业归口所,行业管理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格局,国家工业部—工业局—行业所—行业、企业,已经转变为国家有关部门宏观管理—行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各专业分会)—行业、企业。行业所和行业协会对行业的管理各有优缺点,历史形成的管理模式仍将延续一段时间,但总的趋势是逐渐过渡到以协会管理为主。

       五、评论与分析

       上面回顾和论述了三磨所的历史发展,最后再作几点评论分析。

       (一)三磨所的成就
       1、出成果:至1998年,40年间,三磨所共完成科研项目1022项。其中喷射式人造金刚石烧结体三刮刀钻头获得国家二等发明奖,碳硅硼、烧结刚玉两项获得三等发明奖,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获奖五项(人造金刚石、CBN、鐠钕刚玉、强力平面磨削),另有部省奖78项共86项(不计部省重复奖)。研制成功人造金刚石时,当时如果有奖项,应该评上国家一等奖。这些成果还开创了三磨所一个新专业,这些成果的产业化率很高,如:超硬材料和制品就创建了我国一个新的行业。按2010年行业年鉴,我国人造金刚石产量达92亿克拉,占全球90%。
       2、出人才。40年间培养出160名高级人才,其中教授级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人。培养出来的超硬材料人才几乎遍布全行业,召开行业会总能见到很多熟面孔。
       3、出效益。到1986年左右,三磨所累计得到国家各项拨款2890万元,而本所自行收入达到3380万元,超过前者。这以后的自收比例更高,社会经济效益更大,难以计算。

       (二)三磨所的历史变化
       1、地位性质的根本性变化:原为国家事业单位,行业唯一的综合研究所。现在为科技型企业,隶属国机集团,已经成为行业一员。
       2、科研任务方面的相应变化:行业所的科研任务已经分化成“工程技术中心”,虽仍为国家级,但工作、管理上已与前大不一样,不再是行政性质的下达任务和转让成果,已经完全市场化。“工程中心”的作用,一靠国家政策,二靠自身实力,是今后应该紧紧抓住的大头。
       3、行业工作的变化:三磨所虽已转制,但历史形成的一整套行业技术工作仍在。虽然行业协会已兴起,但国家授权给三磨所的质量监督检验、标准化等工作,将会继续延续下去,是否从三磨所相对独立或完全分离出去,取决于国家政策(全国众多行业所均如此),也取决于协会与行业所合作的关系,而情报、规划这一类行业工作则将逐步完全转移到协会方面。
4、生产任务:成为转制后每名员工的头等大事,也是三磨所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中心”也将依托它。三磨所整体迁入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后,生产能力和经营规模发展迅速,,2012年经营收入超过2亿元。

       (三)三磨所的曲折发展
       三磨所50多年的发展曲线,有三个高峰,两个低谷。1958—1970年主要是上升,1970—1972三年间是第一个高峰,也是所的黄金时代。以后下降,至1985年为最低低谷。1989年走出低谷,上升,1991—1993年为第二高峰。随后下降至1996年为第二谷底,1998年再次上升,至2010年进入第三高峰,目前仍在继续。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大发展,磨料磨具行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鼓舞之余,也小有感叹。2010年的行业年鉴,统计企业230多家,工业总产值约300亿元,是1957年的9000倍,1978年的50多倍,从业人员64146人,年产磨料108万吨,磨具20.5万吨,人造金刚石84.4亿克拉,涂附磨具4亿平方米,真是今非昔比。一点感叹是企业名录中,原来的部直属7厂、归口56厂,只找到了廖廖几家。
       回顾三磨所的发展,可谓硕果累累,人才辈出,贡献巨大,成就辉煌,波澜壮阔,精彩纷呈,令人激动。
       回顾三磨所的建立和发展,凝聚了几代三磨人的心血和汗水,不少人为之奋斗终生,在所史附录的名单中,已有70多人逝世,在我前面的所领导中,所长王津、陆根仁、司振桐、王克非、赵群一、孟庆辉、钱惟圭,党委书记卞建芳、孙成学,副所长晋德强、副总工程师王德祥、陈永贵等同志,均已去世。就连与我同一班子共事的陆诚总师、邵德厚副书记也先我而去。谨以此文作为对这些领导同志和所有逝世的三磨人,一个衷心的告慰和深深的怀念!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磨料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郑州玉发磨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