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中国钢企得知欧委会认定补贴成立这一消息时的真实感受。对于欧盟对华有机涂层钢板“双反”案的最新进展,中国商务部16日公开回应表达不满,称将密切跟踪进展...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中国钢企得知欧委会认定补贴成立这一消息时的真实感受。对于欧盟对华有机涂层钢板“双反”案的最新进展,中国商务部16日公开回应表达不满,称将密切跟踪进展,并保留在世贸组织法律框架下的权利。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欧委会如果采纳了征收反补贴税的建议,不仅对我国钢铁企业是个打击,还将波及到以钢铁为原材料的下游企业,包括家电和汽车。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欧盟多项攻击性贸易举措均指向中国,这将为2013年的中欧经贸关系增添压力,须警惕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为贸易战。
发难 对华密集出台强硬贸易举措
针对欧盟委员会对华有机涂层钢板进行“双反”调查一事的最新进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16日在例行发布会上公开回应称“中方已向欧方提出了书面抗辩意见,并强烈要求欧方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尊重事实和证据,撤销不合理的裁决意见,终止该案调查。我们将密切跟踪该案的进展,并保留在世贸组织法律框架下的权利。”
就在前一天,英国《金融时报》披露了一份来自欧委会的报告,该报告指责中国政府扶持本国有机涂层钢材生产商,使其得以低于市场价格获得原材料,还认定中国涂层钢生产商受益于用地、用水以及贷款等方面的其它政府补贴。报告建议,征收最高达50%的反补贴关税打击中国涂层钢板进口。
这份报告将为欧委会接下来的制裁提供行动依据。欧盟委员会将于本月向欧盟成员国提交这份报告,届时必须决定是否应对中国进口商品正式采取行动。
“欧委会如果采纳了报告征收反补贴税的建议,那么不光对我国钢铁企业是个打击,还将波及到我国以钢铁为原材料的其他下游企业,包括家电和汽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 T 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进入2013年,欧盟延续了去年对华贸易的强硬风格,新出台的多项攻击性贸易举措均指向中国。
近日,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对欧盟反倾销基本法关于市场经济待遇调查的规则进行了修改。业内人士指出,修改后的规则极大地降低了中国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几率,这是欧盟在反倾销市场经济待遇政策上的一次重大倒退。目前正在进行的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案走向也可能受到影响。
欧盟还连同美国向W T O对中国政府限制其他原材料出口的做法提出了抗议,并在酝酿发起涉及华为、中兴等企业的电信设备领域的调查。此外,欧盟陆续提高了汽车、化学品、玩具、服装等多个领域的进口门槛,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竞争压力。
“近两年来,欧盟对华强硬贸易政策呈现出强度加大、规模增多、涉及的敏感议题也在增多的特点。欧盟的一系列举动均使得中欧经贸关系承压。”一位业内人士说。
根源 “再工业化”成贸易保护托词
“欧盟之所以密集发难中国出口,根本上还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顺利推进其再工业化战略。”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2012年10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新产业政策通报,正式提出通过“新工业革命”逆转工业比重下降趋势,至2020年将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目前的15.6%提升至20%的“再工业化”总体目标。
白明分析指出,目前欧洲经济还未走出债务危机,而且如果说欧债危机前期症结主要是财政货币政策问题,那么到了后期,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通过制造业的振兴发展解决就业,就成为了更加突出的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寻求新的发展路径,高调推进其“再工业化”战略,贸易政策目标转而为“再工业化”战略服务,“贸易自由化”也自然被“锁进了柜子”。
“而近年来在一些竞争行业发展迅猛的中国,也就被视作威胁欧盟产业竞争力的对手,成了欧盟贸易政策瞄准的目标。”白明说。
以钢铁行业为例,据了解,欧盟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市场,钢铁业占欧盟G D P比重的1.5%左右,27个成员国中有23个国家的钢铁工业占据重要产业地位。
2012年,钢铁需求下跌,产能过剩日益凸显。据欧洲钢铁联盟统计,欧盟钢铁年产能约为2.1亿吨,而实际需求仅为1.5亿吨至1.6亿吨,产能过剩达25%。欧盟钢铁巨头业绩下滑明显。去年以来,欧洲钢铁联盟数次向欧盟投诉称,推动欧洲市场从中国进口钢铁产品激增的背后是中国政府的补贴,这有违公平。
汽车工业在欧盟经济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造成欧洲经济持续低迷,欧洲汽车市场严重萎缩,汽车制造产业陷入困境。欧洲业界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很大。
2013年1月4日,欧委会公布,对部分汽车执行“欧6”排放标准的法规已从2012年12月31日起正式生效。欧盟以前的相关排放标准都是以指令的形式发布,需要成员国将其内容转换为国内立法。“欧6”排放标准直接以法令形式出台,欧盟各成员国自“欧6”排放标准的法规生效之日起就必须执行。
业内分析指出,这一新标准,既是欧盟在债务危机下“再工业化”的重要举措,也将对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竞争压力。
趋势 仍将围绕“补贴”频繁出招
就中欧贸易出现的摩擦,欧盟驻华大使艾德和在16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欧贸易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往来,当然会存在一些摩擦点,但“有些人说是‘贸易战’,我不接受这种说法。”
中国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而欧盟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被美国取代。
不过,展望今年的中欧经贸形势,多数专家表示不容乐观,认为整体仍将趋紧。尤其是在量化宽松大背景下的2013年,汇率战、贸易战的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剧。
屠新泉对记者表示,欧洲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再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再加上贸易保护行为往往存在“惯性”,综合考虑,今年中欧之间仍将充满摩擦。
专家还指出,今年“补贴”问题将是中欧双方贸易争端的焦点。
事实上,2011年欧盟就开始对华“补贴”问题频繁发难,近来愈加强势。2011年5月,欧委会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这是欧盟首次挥舞起“反补贴”的大棒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2011年年初,欧盟执委会和欧洲最大的企业游说团体———BusinessEurope开始牵头调查中国出口信贷政策。随后,欧盟对中国地方政府补贴证据的搜集也开始密集展开。
2012年5月,欧盟修订了贸易防御体系,计划绕开产业申请将自行调查合法化的内容。这一引发巨大争议的内容为欧盟强化贸易制裁铺平了道路。目前,欧委会正在试图将对中国无线通讯设备自行立案调查作为此项特权的第一项“试验”。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有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企业的发展竞争力来自政府补贴,这是一种偏见。只要自己国内出现困境,就盯着中国不放,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事实上,很多所谓的“补贴”都是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结果,并不是非法违规的主观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