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磨料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2012年非制造业末日,春天并未远离

关键词 制造业 , 技术创新 , 品牌建设 , 产业链|2012-12-29 09:15:44|来源 中国磨料磨具网
摘要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不等同于转产,当前中国制造业仍然有巨大发展潜力。      2012年,中国制造业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制约,发展形势严峻。目前,很多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虽然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不等同于转产,当前中国制造业仍然有巨大发展潜力。

       2012年,中国制造业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制约,发展形势严峻。目前,很多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虽然仍在上涨,但是从订单增长、欧盟进货的数量等角度来看,欧美经济不景气不只是短期问题,长期低迷是可以预见的。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增长速度虽然在加快,但是仍然不足以带动经济发展,这些因素制约了制造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

       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2030年中,近几年的确遇到了新的情况。即制造业成本的提高,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增长速度比较快。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原因,中国大部分农民工在沿海地区无法安家,过早地退回内陆,影响了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受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影响,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比较快。

       当然,伴随着劳动力向内陆转移,利用内陆地区返乡的劳动力,一部分产业在内陆地区得到发展。但是,我国的成本优势在逐渐丧失。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四小虎”等东南亚国家成本下降很大,经济增长缓慢,而中国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原来的优势慢慢消失了。然而比起越南、孟加拉国等新兴国家,中国的工资成本也没有太大的优势。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应如何保持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势头。

       机遇与潜力

      制造业作为解决就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大力支持制造业发展,对于一些唱衰中国制造业的说法我坚决反对。中国还有30%40%的农村劳动力没能转移出来,这些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能从事制造业。当然,他们也可以从事一般性服务业,但是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一般性服务业又能创造多少价值,带来多少就业机会?

      有人说,中国的产业可以实现直接跳跃式发展,例如发展高新科技、高端服务业。然而你会发现,如果不发展制造业,皮鞋袜子、高楼大厦、钢材水泥是没办法直接在高端产业中生产出来的。只要市场需要钢材水泥,我们就得考虑由谁生产的问题。如果中国不生产,印度和美国就会生产。皮鞋袜子也一样,中国不生产,意大利和孟加拉国就会生产。为什么我们要把制造业的就业机会拱手让给别人呢?

        中国拥有非常好的制造业基础。中国和涵盖40亿人的新兴市场国家都在发展,并且70%80%的消费者都是低端消费者。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需要大量的制造业产品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者则需要大量制造业产品进行消费。如今,发达国家开始回归制造业,为什么我们不去努力开发如此巨大的市场?

        从市场结构角度来讲,制造业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夕阳产业,而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各个行业都是朝阳产业。从皮鞋袜子到钢材水泥,这些制造业都有大好发展前途。中国制造业至少需要再发展3040年,才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才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完成中国的劳动力转移。

      技术创新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完成劳动力转移的最终途径。城市化的含义不仅指土地兼并、建高楼大厦,还指将过去不是城里的人变成城里人。农民进城市、穷人进城市的过程才是城市化进程。但这不是指从前退回农村的农民再回流,而是要使新来的农民能够留在城市,让他们成为城市的工人,这是要通过几代人的转移才能完成的。

       不过,目前城市并没有为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这样的情况致使中国农民工的平均打工年龄为7年。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将为劳动力的供给造成影响。只要农民工有长期在城市居住的预期,城市可以投入更多资金为农民工提供技术培训。这样一来,通过城市化进程不仅保证了劳动力的数量,也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

        制造业想要持续发展应该提倡专业化。如今,关于中国制造业代工企业比较多,缺乏创新,没有自己品牌的言论已经太多。中国企业真的不会创新吗?我认为,在产业发展初期,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在这个行业生存了几百年,中国企业刚进入,要把原有的东西学会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过去2030年,中国企业通过代工学习,掌握现有的技术知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只有接近前沿,才有创新的资格。

      因此,过去中国企业做代工是合理的,否则便无法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也无法走到创新前沿。其他国家为什么能够创新?以皮鞋、袜子为例,意大利历史上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都专注于制作皮鞋、袜子,他们积累了经验,拥有专业的知识,具备了核心竞争力,自然能够创新。如果一家企业从开始就在品牌上投入太多资源,恐怕早垮了。但是,随着代工模式越来越成熟,企业盈利越来越多,企业应该认识到做品牌才能获得更稳健的长久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接近前沿了。他们已经基本学会了过去已有的技术知识,开始谋求创新。

        但在唱衰低端制造业的环境下,有一些企业走上歧路。企业看不起原有的制造行业,试图转型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从事资本运作,这不仅分流了制造业所需的资金,也分散了企业的发展精力。从而企业更不可能思考要如何创新制造、如何发展品牌,最终的结果就是部分企业将走向倒闭。在2012年的经济波动环境下,我认为一定会有一批制造业企业倒闭。政策要鼓励企业长期专注于专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积累经验,获得创新的能力。

      品牌建设

      企业要认识到,打造国际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做品牌首先要在自己熟悉的本土市场上开展。品牌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艰苦过程,代工企业在有了一部分资本积累后,可以尝试做品牌,但最先考虑的还是国内市场。只有在最熟悉的国内市场获得认可,才有可能上升到国际市场。

       只是做国内品牌意味着交易成本太高,很多企业家之所以不愿意打通国内渠道和市场,大多也是基于此。因此,政府要想真正扶植本土品牌,最重要的不是给企业宣传补贴,而是建立市场秩序、改革市场流通体制,这才是真正塑造品牌的过程。

       事实上,树立品牌的过程也是发挥本土市场优势的过程。相比于跨国企业,中国企业要找到自己熟悉而对方陌生的本土元素,包括民族文化、语言、食品等,去挖掘民族特有的本土元素来打造品牌。这并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寻找竞争力、发挥相对优势的问题,也是经济学所讨论的问题。只有找到自己的相对优势,才能在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制造业生产的优势主要还集中在国内。当全球的跨国公司都到中国来生产,中国企业却要到国外生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后,如何与国际市场相结合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果能够获得利益,企业自然要走出去,但不能盲目地走。首先,为了规避贸易保护,中国企业到国外生产可以利用国外的配额和国外的牌子,避免一些国家对中国的保护主义措施。其次,如果企业在国外生产,产品可以就地销售,以节省运输成本。例如生产一台冰箱,在国内生产之后再运往国外可能就不如在国外生产组装划算。

       从企业自身来讲,如果企业要走出去,开发国外市场是其最大的理由,那么企业会把销售公司放到国外;如果利用国外的人才和科技创新能力,企业会收购研发中心;如果当地品牌对企业有价值,企业又会收购品牌。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全球化资源配置的阶段。中国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国内生产优势,整合国外的科技和市场优势,促进自身发展。同时,吸收借鉴跨国公司全球化配置资源的经验教训。

      集群效应

       此外,中国企业另一个重要优势是容易形成企业集群。生产链的上下游都在国内,并且集中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交易成本很低,上下游整合速度比较快。例如,一家越南的企业,虽然人工成本低,但是工作效率也低。如果在越南修改产品设置,企业需要国内外反复协调。如果在国内的话,只需一个电话,就能召齐上下游生产链的员工。企业能够紧跟市场变化,这就是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聚实际上是近几十年来,国际贸易分工最重要的趋势。如果企业能够形成供应链集聚,就能大量减少交易成本、物流成本,使其竞争力得以发挥,获得更好的发展。

      从政策来讲,政府要重视产业链的集约化发展。内陆地区欢迎产业转移,但是产业转移不能只重视一两个企业,而是要看到企业群,即为龙头企业搭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群。政府为企业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发挥产业优势,这一点不可小觑。

       在发展制造业方面,中国有区域优势。内陆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而且有大量退守内陆的农民工,再加上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降低的交通成本,如果内陆地区的政策、投资环境和法制环境能够得到更好的改进,我相信更多的企业、产业集群会到内陆地区寻求发展,使中国制造业在全国范围内再持续发展2030年。

         眼下正是中国内陆地区发挥竞争力的时候。地方政府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改进制度,不能单纯地改进基础设施。企业成本包括很多项,其中的交通成本是靠基础设施来改进的。除此之外,如果企业与政府之间、与其它经济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能够降低,同样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如何发挥区域优势是制造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磨料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郑州玉发磨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