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磨料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中国制造“超越时刻”

关键词 制造业 , 转型升级|2012-08-20 09:31:14|来源 《瞭望》
摘要 “当前,我国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时期。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支柱地位长期不会改变。”日前,...

 

  “当前,我国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时期。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支柱地位长期不会改变。”日前,针对7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工作,权威人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解读说,危机效应引发的内外部形势变化,对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当前的重点,是要及时采取有力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增强创新和竞争能力,加快产业升级。”他表示,这对于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对于促进合理投资、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应的政策鼓励措施必不可少。权威人士表示,一方面,中央财政要安排资金以贴息方式支持重点行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另一方面,要在用好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改造项目提供多元化融资便利,支持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等方式开展技术改造,扩大企业技术改造直接融资规模。

  “当今世界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高端扼制、低端冲击,不进则退。我国工业制造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向本刊记者强调,“战略机遇十分宝贵。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推动制造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工业升级尤为紧迫

  对于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增速放缓的现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工业正面临深层次矛盾与周期性问题双重挑战的结果。从短期因素来看,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系。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调整,对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的中国制造业形成较大的结构性制约。更为重要的是,受能源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等影响,中国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正逐步减弱。权威人士表示,当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能源资源约束。虽然我国早在十六大期间就提出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依旧很大,能源消耗占全社会总量的70%以上,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 ,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50%。
 

  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我国依靠物质资源大量消耗和严重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部分发达国家酝酿征收碳关税和实行碳标签制度,也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外部倒逼压力。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没有达到4%的预期目标,工业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其次,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健康环保、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快速提高。但与此要求不匹配的是,我国产业层次低、升级慢、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弱。

  第三,企业创新发展压力大。企业税负较重,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面临利润微薄、经营困难局面,无力进行新产品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在一些规模经济特征显著的行业,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比较突出,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缺乏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集中度低。

  “这些问题最终都会聚结为一种迫切需要,即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权威人士向本刊记者谈到,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了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这不仅体现了当前“稳增长”促发展的工作重心,也充分体现了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战略考虑。

 

  重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7月30日,也即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工作的同一天,在南京万达希尔顿酒店三层大宴会厅,一场精彩的西门子新品发布会正在这里举行。西门子面向中国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推出了一套着力于技术升级的全新SMART解决方案,显示出西门子倾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小企业以及传统工业改造方面。

  按照西门子的测算,在自动化市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主要、最活跃的新兴市场及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国,市场规模及潜力巨大。其中主要由中小企业支撑的经济型自动化市场已占到整体市场规模的一半。也因此,西门子从中看到了中国此项战略传递出的强烈讯息。

  比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造提升制造业”的目标,强调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给传统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西门子这样的企业看到了未来的市场空间。

  以机床市场为例,2011年我国金切机床产销超过100万台,而其中数控机床约为30万台,不到总数的1/3。“很不均衡,高端市场精密复杂,世界领先,但数量有限,而更多的则是中低端市场,有时甚至只能用基础来形容。”在西门子股份公司工业业务领域首席执行官鲁思沃博士看来,这给像西门子这样的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市场机遇。

  “中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升级,但当前市场上的许多设备或是质量无法让人满意,或是价格过于昂贵,阻碍了这一目标实现。我们推出的SMART解决方案就是要做到‘质量高、价格更具竞争力’。”鲁思沃丝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和他们从基础开始合作,把生产线一步步升级为中级乃至高级。”

  不过,对于像西门子这样的工业巨头而言,这样的调整可能仅仅是个开始。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求以来,中国就稳步行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一场金融危机,对推进这一战略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重要支撑。而中国当前产业体系所存在的参差不齐的状况,要求我们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改造传统产业和打造新型产业两个方面。”权威人士谈到。

  据其透露,当前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重点包括五个方向:一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二是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加快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成熟适用清洁生产技术普及率;四是着力推进精益制造,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制造水平;五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推广应用现代生产管理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在这位权威人士看来,近年来,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突破,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期。尤其是在危机爆发以后,随着发达国家回归实体经济,推出“再工业化”等新战略新举措,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已拉开大幕——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投资上千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这样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的前奏。

  “我国在新兴科技和产业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突破,在这样的关键节点,必须抢抓机遇,加强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要支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权威人士说。

 

  创新和人才是关键

  尽管总体经济环境不佳,但西门子全球2011财年各业务领域依然实现了91亿欧元的整体利润,增幅高达36%。“为什么在逆境中西门子依然能够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一直专注于创新。”鲁思沃甚至表示,在西门子165年历史当中,遗传下来的最重要的基因就是创新。

  “欧洲中部国家,很多自然资源在很久以前就枯竭了,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外来进口的能源和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上更进一层,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鲁思沃告诉本刊记者,这就是像西门子这样的公司为什么能在能源使用效率和能源节约技术方面处于世界前列的原因。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代多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为特征。然而,我国现阶段已经丧失了用这种模式发展的条件。”采访中,有专家表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非简单复制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老路,其实质是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

  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300个左右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强企业联合技术攻关,推动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创新战略联盟和知识产权联盟,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这一切却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仅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发人才,还需要更多高水平的技术工人。”作为工业领域高技术公司的高管,鲁思沃显然对“人才”的含义有着更深的理解。

  他认为,未来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工业强国,就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大努力,“这就好比一个三角形,一个顶点是更好地使用原材料,一个顶点是高效的利用能源,还有一个顶点是人才,如果这三方面能够平衡好,中国的增长就能继续走下去。”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磨料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郑州玉发磨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