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2月11日,四砂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资产置换协议,公司拟以闲置的机器设备等资产与鲁信控股合法持有的济宁鲁意高新纤维材料有限公司65%的股权进行资产置换。...
12月11日,四砂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资产置换协议,公司拟以闲置的机器设备等资产与鲁信控股合法持有的济宁鲁意高新纤维材料有限公司65%的股权进行资产置换。鲁意高新的具体业务为高性能氨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意味着,本次资产置换完成后,四砂股份将介入高性能氨纶纤维产业。业内人士认为,四砂股份转产氨纶前途叵测。 资产重组屡败屡战
四砂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第四砂轮厂,这是我国磨料磨具行业的一家老资格的国有企业。近年来,由于历史包袱较大,人员负担过重,再加上磨料磨具行业不景气,产品结构单一的四砂股份因此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危机。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如中国七砂和白鸽股份,先后都进行了重组,转向了其它的经营领域。
自1996年上市以来,四砂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已历经多次变更。然而,入主四砂股份的大股东对公司资产质量的提升并没有实质性的计划,相反股权分散导致公司在重大战略决策上犹豫不决,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没有明显改善。
股东频繁变更,重组屡战屡败,主业几番进退,治理结构紊乱--四砂股份一系列的问题显然使山东省方面大伤脑筋。于是,今年年初,负责经营山东省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的鲁信控股终于出手,以行政划转方式受让了淄博市国资办持有的四砂股份的国家股,从而成为四砂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兼实际控制人,开始重组四砂股份这个“老大难”。
鲁信控股入主四砂股份后,先是对四砂股份实施了资产剥离。今年2月底,鲁信控股将四砂股份的部分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资产出售给了关联企业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最近这一次的重大资产置换,就是在上次资产剥离基础上的延续。
据四砂股份12月14日发布的重大资产置换暨关联交易报告书称,鲁意高新的氨纶项目占地面积36666.85平方米,生产能力为3500吨/年,主要产品规格为20D-140D氨纶丝,以细旦产品为主。该项目已经山东省济宁市经贸委批复,全部机器设备(含进口设备)已到位,主体基建工程施工已完成,员工招募和培训工作已完成,目前处于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今年12月底投产。
氨纶已成“烫手山芋”
随着中国加入WTO,在纺织利好的欢呼中,氨纶投资热应声而起。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氨纶行业呈现出跳跃式发展,产能迅速增长,一举填平了市场缺口,同时有效遏制了氨纶的大量进口与走私。但是,氨纶行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截止到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氨纶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2003年和2004年新投产的氨纶企业就达39家,氨纶年总产量现在已经突破15万吨,预计年底能达到19万吨,比去年翻了一番。然而,国内氨纶市场全年总需求量仅为10.6万吨,再加上进口和走私的存在,氨纶市场的供大于求已成定局。而且,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在今后还会变得更为严重--世界最大的氨纶主原料供应商巴斯夫公司预测,到2005年,亚洲各地氨纶产量将超过全球需求量,届时,氨纶行业开机率将只能维持在60%左右。
不久前还炙手可热的氨纶项目,转瞬间却成了“烫手山芋”。一些氨纶企业刚刚投产便陷入了经营困境,遭受着双重的挤压:一边是经营成本大幅攀升,一边是市场价格持续下跌。
随着通用氨纶产品价格跌至每吨6万多元而无力回天,氨纶行业彻底告别了高利时代。诚然,原油涨价是导致氨纶原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但众多新建项目集中投产和大量采购却是造成原料供应严重不足的直接推动力。此外,受世界范围内原料供应不足的制约,像今年这种僧多粥少的紧张局面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
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氨纶企业纷纷采取降价、赊销等手段,使销售费用大幅增加;纺织服装行业的不景气,又导致氨纶企业货款回收困难,资金风险加大;由于货值较高,下游用户依然认定氨纶属于暴利行业,每当织物出现质量问题,下游织造厂家往往把质量问题硬推给氨纶企业解决,这又额外加重了氨纶企业的经营困难。
转产氨纶前途叵测
目前看来,投资氨纶行业风险很大,国内其他氨纶企业的现状已经呈现出了不良的征兆。舒卡股份有限公司早在重组之前就对氨纶行业的状况有了清醒的判断。根据该公司在2003年8月的公告所称,“由于国内氨纶市场的价格波动性较大,因此本次资产置换完成后,公司的盈利水平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报表也显示,其氨纶业务的利润率已明显下滑。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福布斯富豪陈顺利掌控的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前大张旗鼓渲染的号称国内最大的氨纶项目原定2001年1月动工,但一直未有明显的进展。2002年10月26日,特种纤维的股价在10分钟内下跌85%,市值瞬间蒸发20.84亿港元。尽管特种纤维的暴跌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但是此案也必然反应了国内企业对热衷氨纶项目的非理性和狂躁情绪。
四砂股份其实也意识到了向氨纶行业转型的风险。在12月14日发布的重大资产置换暨关联交易报告书中,四砂股份提到,“目前国内氨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产能逐年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是2004年,国内氨纶的市场需求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市场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氨纶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会引发国内氨纶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造成全行业利润率逐步趋于平均,普通氨纶产品超额利润不再存在。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氨纶市场,也是国外氨纶生产商重点争夺的对象。日本、韩国都拥有较大的氨纶生产能力。随着氨纶的进口关税逐年递减,国外氨纶进入中国市场将更为便利,届时高性能氨纶市场加剧竞争的局面也难以避免。”
既然四砂股份深谙氨纶行业的潜在风险,在此之前也已经有了前车之鉴,而且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在资源积累、行业经验等方面,均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介入的时机也并不合适,缘何还是坚持“偏向虎山行”呢?这的确令人颇为费解。难道四砂股份始终无法走出重组屡战屡败的怪圈吗?上市公司监管何在?独立董事何在?大股东良心何在?中小股东利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