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涨价潮"
2025年第一季度,光伏市场迎来了一波久违的“涨价潮”。组件、电池片、硅片等关键环节价格持续攀升,部分组件报价甚至突破0.8元/W,较去年底的低点上涨超20%。这一轮涨价并非单纯的市场供需波动,而是由两项重磅新政—《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和《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直接推动的“抢装潮”所致。
这两项政策的核心在于调整分布式光伏的收益模式:
“430”节点:4月30日前并网的工商业分布式项目仍可全额上网,享受较高补贴电价;之后并网的项目则只能选择“自发自用+部分上网”模式,收益不确定性大增。
“531”节点:5月31日后并网的增量项目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交易,电价由市场竞价决定,不再享受固定补贴。
政策窗口期临近,企业纷纷抢装以锁定更高收益,直接引爆市场需求,产业链价格应声上涨。
抢装潮推动产业链价格普涨
2025年3月,TOPCon组件价格已涨至0.75-0.8元/W,部分订单甚至接近0.9元/W,较去年底的0.6-0.7元/W低点大幅回升。电池片、硅片价格同样水涨船高,N型硅片因技术优势尤其紧俏。
涨价背后的逻辑:
需求激增:政策倒逼企业加速并网,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在第2季度预计达高峰。
供给受限:头部企业此前控产去库存,叠加春节前后物流放缓,短期供应紧张。
海外市场回暖:欧洲组件价格止跌回升,进一步支撑国内涨价趋势。
新政影响:从“躺赚”到“市场化博弈”
136号文的出台标志着新能源“固定电价”时代的终结,未来光伏电站收益将高度依赖电力市场交易。
1、新政的核心变化包括:
市场化定价:光伏电价由市场供需决定,午间光伏高发时段现货电价可能低至0.1元/度以下。
机制电价“托底”:增量项目可参与竞价获取“机制电价”,但需按市场均价结算,并非“保底收益”。
储能价值凸显:新政虽未强制配储,但光储结合可平抑电价波动,提升项目经济性。
2、行业影响深远:
投资门槛提高:收益测算更复杂,企业需具备电力交易能力,单纯“跑马圈地”模式难以为继。
行业洗牌加速:缺乏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可能退出,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优势进一步集中。
市场参与者的众生相:从狂热到理性的光谱分布
在这场抢装大戏中,不同市场参与者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与战略选择。
组件厂商无疑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头部企业如晶科能源、隆基绿能等纷纷提高排产,部分企业4月排产环比提升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厂商在这轮涨价中表现出相对克制,没有盲目扩产,而是注重"量利平衡",反映出行业从野蛮增长向理性发展的转变。
经销商与安装商则处于更为复杂的境地。一方面,手头订单激增,业务量饱满;另一方面,面临"有钱买不到货"的困境。山东太阳能展上,多家代理商反映"年前付的款,好几个月过去了货还没发出来",市场甚至出现"价高者得"的现象。这种供应紧张局面导致部分经销商不得不"毁单",未按合同交货并要求提价。
终端投资者行为呈现明显分化。央企国企等大型投资方相对谨慎,部分已暂停开发光伏项目,转向政策影响较小的风电领域;而工商业业主等分布式投资者则更为积极,力求在政策窗口关闭前锁定较高收益。这种分化也反映在市场价格上—分布式组件价格涨幅明显高于集中式。
市场展望:抢装高潮与隐忧并存
进入第二季度,光伏市场将迎来最为关键的"政策窗口期",4月30日和5月31日两个节点将先后到来,市场预计呈现以下特征:
需求层面,抢装潮将在4月达到顶峰。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测,3月和4月将出现需求小高峰,尤其是分布式光伏项目将于第2季度达到装机高峰。这种集中爆发可能进一步加剧供应链紧张局面,支撑价格维持高位。
价格走势方面,多数机构认为当前涨价态势将延续至4月下旬。硅料价格预计可达45元/公斤,硅片价格四月预计月增逾3.5%,电池片价格也将顺势上涨7。组件价格则可能维持在0.7-0.8元/W区间震荡,分布式市场溢价更为明显。
然而,这种繁荣背后暗藏风险。随着"531"节点临近,市场担忧情绪开始积聚。部分电力央企投资商认为,"抢装潮"过后,下半年组件价格会回落至0.6元左右。这种预期可能导致部分投资者开始放缓采购节奏,为第2季度末的市场转折埋下伏笔。
区域差异也将更加明显。山东、河北等分布式光伏发展成熟的地区抢装更为激烈;而部分政策细则未明确的省份,观望情绪更浓。这种分化可能影响全国整体装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