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初步的概念设想,到之后的产品研发,再到实际的并网发电,“光伏”从孕育伊始便备受人们的关注,无论是制造原料,还是制造工艺都与“高端科技”紧密联系,而就是这么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却在一...
从初步的概念设想,到之后的产品研发,再到实际的并网发电,“光伏”从孕育伊始便备受人们的关注,无论是制造原料,还是制造工艺都与“高端科技”紧密联系,而就是这么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却在一时之间,如雨后春笋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据介绍,仅浙江就有近200家光伏企业,去年7个月的产能更是超过前年总产量的230%。
国家发改委于8月1日发布了《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这一政策的发布,无疑又给整个光伏产业打了一剂“兴奋剂”,但我国光伏产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味“兴奋剂”的“药效”又能维系多久?
中国更需要光伏
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扩容的良好态势。据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来世界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全球能源结构的10%,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5%,到2100年将达64%。
我国76%的国土光照充沛,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每年我国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2.4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相当于2008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28.5亿吨标准煤的842倍,与同纬度国家相比,与美国类似,但优越于欧洲和日本等地区,区域优势和资源丰富程度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优越的发展前提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我国光伏企业取得了迅猛发展,竞争力不断增长,产品出口更是在最近几年内呈现快速增长。
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2009年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额达154.4亿美元,同比增长147.75%,2010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增速不低于15%,今年的光伏产品出口比去年至少可以增长30%,甚至更高。
然而,虽然中国光伏产品占据国际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在我国,光伏产品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相比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中国在光伏产业的应用方面比较落后,2006~2008年,中国新增装机容量虽然有较大的增长率,但基数很低,2008年新增安装量只占全球的0.8%,而产量却占全球的32.9%;同样是新能源的应用,我国风电在2010年并网的装机容量是3108万千瓦,而光伏发电并网才20多万千瓦。
看似优越的发展前提与市场环境,为何我国的光伏产业却发展相对滞后?
代工色彩依然浓烈
据专家介绍,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众多的人力资源使得我国往往在代理加工方面产出较多,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光伏企业,不利于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首先,中国光伏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产品生产的中下游环节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高端设备仍需进口,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设备同国外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太阳能电池用配套材料仍未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几百家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厂和上千家太阳能应用产品生产厂,越往下游产业环节,例如组件生产、太阳能应用产品等,市场竞争越激烈,不利于光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是“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这些因素吸引了大批企业的涌入。但是,材料和市场受制于国外,使得我国光伏企业代工色彩异常浓烈。据统计,目前全世界70%左右的多晶硅是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出来的。同样是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能耗过高,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成本控制方面明显落后于国外多晶硅企业。
截至2009年,在全国370家参与光伏太阳能产业的企业中,有300多家从事太阳能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的生产加工,其中电池组件封装生产企业200余家,他们只是购买电池芯片进行简单的组件封装工作,且产品品种单一。
而在目前市场需求旺盛和对未来市场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判断的双重驱动下,光伏原料和组件产业近年来成为国内投资项目的热点。很多业界人士指出,但若不及时加以规范和引导,资金持续投入、大量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必然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其次,行业核心技术多年没有根本性突破,企业间的产品性能难以拉开档次。当前,晶硅电池是光伏电池组件的主流产品,作为最主要技术指标的光电转换率,全行业都处在16%~18%之间。而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往往又决定了产品的利润水平,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小企业来说,当行业利润不再,甚至出现亏损经营状况之后,企业投身多晶硅行业的热情也会消失殆尽。
最后,光伏产业链结构还不够合理。多晶硅产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门槛较高,从国外多晶硅行业的发展经验看,大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光伏产业链也呈现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格局,而相关技术和利润率等因素的制约,使得上游企业难以良好发展,这也直接影响到光伏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前提必须是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相关行业同步发展。而这种发展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产能获得提升,只有通过企业对技术和生产的持续投入,才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而这也正是我国光伏产业所需要的。
光伏产业的危机感
2008年10月6日,我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挂牌成立。2009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江西省政府批准,江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这也是全国首家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太阳能光伏学院在我国建立起来,从一个侧面看出,我国光伏产业的危机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核心技术在手,无法掌控市场主动权,面对危机只能被动“挨打”。大学和光伏企业进行的全方位合作,将有利于我国光伏产业的研发与研究,使我国光伏产业从“制造大国”逐渐走向“制造强国”。 2009年5月22 日,阿特斯阳光电力与常熟理工学院签订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创办阿特斯太阳能光伏科技学院。
随着《新能源振兴与发展规划》、《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等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光伏产业在国内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当可观,中国有望取代西班牙、德国成为全球太阳能产业的主要增长点,在我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的光伏企业仿佛看到了无限的机遇。
面对迟迟未能启动的中国光伏市场,相关部门正在大力推进“金太阳工程”,试图利用这一杠杆来撬动国内光伏市场。2010年,国内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到500MW,大大的超过了2009年同期水平。但是这并未改变总体市场规模偏小的现状,目前国内光伏企业90%的光伏组件产品仍然需要出口,国内光伏产业市场在外的现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
2010年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世界光伏产业迎来了一轮发展潮,中国各大光伏企业的产能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许多光伏企业开始扩产,来应对旺盛的市场需求。
但是,光伏企业要想建成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生产线,需要一段时间,这部分产能绝大多数会在2011年得到释放。根据相关数据预测,2011年国内主要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生产企业的产能扩张幅度基本上能够达到100%,而世界光伏市场对电池片和组件需求的增长不会超过30%,市场供求增速的失衡将导致行业开工率的大幅下降。
2011年,国内光伏行业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强者恒强的趋势更加明显。由于2011年世界光伏市场的需求将会出现大幅减少,市场的萎缩会使需求方将订单更多投向综合实力较强的光伏企业,中小型光伏企业获得订单的难度会大大上升,所以2011年不容乐观的光伏市场环境对国内中小型光伏企业带来的压力较大。
在中国极具吸引力的成本优势、良好的产业规模化生产基础和潜力巨大的光伏发电市场“感召”下,全球光伏产业重心已显示出从欧洲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德国削减光伏发电补贴更是加速国际先进光伏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进程,于此同时,三菱、三洋、三星、宏达电、鸿海、台积电等一大批传统工业巨头都宣布进军光伏,外资企业涌入之后,国内厂商的成本优势或将不再。
随着各种光环的褪去,光伏企业最终还是会以其本来面目示人,诸多的问题在激烈的竞争当中都会逐一显现。专家指出,在面对良好市场和有利政策时,还需长远处之,盲目的追寻市场热点终究会给企业带来损害,健全的产业链对于企业和整个产业才更为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