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家发改委放手2010年度的煤炭衔接会,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电煤迈向市场化的关键一步。不过,有形之手撤出,并不必然带来煤炭价格的完全市场化,合同煤价的表面干预虽然已经没有了,但目前煤炭...
国家发改委放手2010年度的煤炭衔接会,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电煤迈向市场化的关键一步。不过,有形之手撤出,并不必然带来煤炭价格的完全市场化,合同煤价的表面干预虽然已经没有了,但目前煤炭市场定价的环境还不完全具备,仍有不少“非市场”的因素在左右或影响着煤炭价格。 首先是电价的制约。“市场煤”、“计划电”一直是困扰中国煤电发展的最大瓶颈。一位电力企业的老总也认为,煤炭市场放开并没有错,但关键是电力市场也要放开。当然,煤电联动也是一种权宜之策,但联动政策实施却仍然是行政主导的结果。
据了解,在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也有这种情况,一次能源市场是放开的,而电力价格是管制的,但在电力管制的情况下有一套计算公式,即在一定的周期中,一次能源价格上涨,电力价格要随之上调。由于这些国家的电力投资主要来源于私人部门,因而这个联动机制的执行非常严格,否则,就会影响投资积极性。
在联动政策得不到严格执行的情况下,火电企业的运营状况又会倒逼政策来约束煤价。2008年中期的限价政策就是一例。国家主管部门毕竟在力推煤炭市场化,直接干预也是万不得已的非常手段。
相比之下,一些产煤大省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干预着电煤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某煤炭央企一地方子公司人士就透露,在看似顺利的省内电煤合同签订的背后,是公司所在地省级政府多次对公司提出要求,煤价上涨幅度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电力企业被地方要求接受煤炭涨价的情况,这样“谈”出来的煤炭价格很难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
此外,继山西大推煤炭资源整合后,各产煤大省几乎都做出了效仿山西的表态。而资源整合的直接结果就是煤炭企业数量的减少。山西煤炭企业数量从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新一轮的整合还将在此基础上再减少20家。河南省近期也公布了整合方案,目标当然离不开减少市场竞争主体,提高产业集中度。
合并重组本身并没有问题,市场竞争的结果也必然是优胜劣汰,少数具有优势的企业能够留在市场中,让生产更有效率,降低成本,下游用户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然而,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煤企重组,以非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兼并重组,最终只是减少了市场竞争者的数量,于效率提高无益,结果让煤价上涨冲动更盛。
运力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非市场因素。在中国,煤炭产地和需求地的分离使得长距离运输成为常态,而煤炭的供应也常常受到运力的制约。运力不足和运力的计划式分配让煤炭企业很难通过市场手段获得有效的运力资源。尤其在出现极端天气等影响运输的情况时,就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抢运”措施来保证煤炭供给。但这种不计成本的措施往往又会对煤炭市场“矫枉过正”,出现一如眼下的市场供应过剩的状况,也导致了煤炭现货价格的大起大落。
煤炭市场化的最终建立需要一个过程,诸多非市场化的因素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消除。归根结底,煤、电两个部门市场化的不同步是系列非市场因素存在的根源。煤炭价格何时能完全市场化,还取决于电价机制改革的进程。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