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打假,真正的品牌就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打假,劣质刀具就会横行于市,切削技术的水平也要受到限制。但是,刀具打假怎么打?靠谁去打?政府部门?企业?还是协会组织?谁来打破行业的潜规则?...
不打假,真正的品牌就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打假,劣质刀具就会横行于市,切削技术的水平也要受到限制。但是,刀具打假怎么打?靠谁去打?政府部门?企业?还是协会组织?谁来打破行业的潜规则? 据中国工业报报道,“打假”是个敏感的话题,也是个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不打假,真正的品牌就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打假,劣质刀具就会横行于市,切削技术的水平也要受到限制。
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市场失灵现象叫做“劣币驱逐良币”: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现实中不少这样的情况,如国际著名服装品牌华伦天奴,因在我们国内出现大量仿冒品而难以承受巨大的打假成本,最终不得不无奈地退出中国市场。我们应该看到,劣质刀具横行已经在驱逐着正品,一旦正品不得不退出市场,我们就将面临巨大的倒退。
但是刀具打假怎么打?靠谁去打?政府部门?企业?还是协会组织?谁来打破行业的潜规则?
成熟的市场经济也正是完善的法制经济,政府的角色就是为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打假的主角显然应该是政府而非企业。即便面临行业潜规则,即便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所有人都陷入潜规则的怪圈,政府部门也应该首先站出来,因为只有它才是足够强势的。
对于行政监督部门而言,打假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但我们却常听到类似“调查取证难”等的理由,以强调其不能及时阻止和揭露制假售假行为。先不去讨论是否存在官商勾结,单就“调查取证难”而言,这恐怕不能成为理由。他们必须提高调查取证的水平,如果“调查取证难”可以回绝任何打假要求,岂不是永远不必打假了?
而所谓没有举报、证据不足之类的理由,同样站不住脚,体现了这些部门不作为、被动执法或消极以待的心态。如果只是跟在正规厂家后面联合打假,而不从源头上进行监督和打击,那注定是一种职能缺位、被动执法的局面,我们更无从希望会消灭制假售假行为。
政府监督部门监管不力,虽然并不是制假售假的源头所在,但却致使许多造假者有恃无恐,专业造假成风,助长了造假者的气焰,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必须提高打假的技能和水平,担当起“现代社会的守夜人”职责,规范市场。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制假贩假。比如,目前企业维权困难也是和我国知识产权、商标保护的体制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双轨制,即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使得工商部门对商标侵权者予以取缔、处罚之后,只是把负面性给打消了,却并不能给商标所有人带来赔偿。要获得赔偿,又必须通过司法途径来保护。因此,有关监督部门需要加快相关改革的步伐,转变职能,为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也有些滞后,执法环境不尽如人意。现实使得我们目前还无法单纯依靠政府部门。
实际上,在现有的情况下,恐怕任何一个单方都会显得孤助无力?一方面造假能牟取暴利,制假分子为此不惜铤而走险;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在打假的立法、执法方面存在不少漏洞和问题。这显然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正像很多人谈到刀具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样,刀具打假也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
尽管企业作为打假的主体是不尽合理的,但现有情况下,还不得不依靠企业主动打假。正像一些企业提出的,由于地方保护、部门扯皮等原因,自掏腰包打假的现象并不少见。
还有很多企业其实并不是一出现假货就去组织打假,一些小规模的仿冒,或许并不值得投入成本打假,只要大部分市场在,不对他们的经营造成大的损害,他们就愿意接受这种“生态平衡”。打假确给企业增加了一定的经营成本,但企业必须意识到,不打假自己的品牌和市场就会被侵蚀,必须积极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企业需要及时了解和关注市场状况,一旦发现线索即应该与相关政府部门联系,尽量降低打假成本。协会组织的职能在于以合力来维护会员的利益,对会员企业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和约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有效沟通,一旦出现政策缺失等问题,协会组织也可以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和要求。毕竟,市场上不只有企业和政府,也不可能只依靠企业和政府。比如,最近面临大量低合金高速钢以假乱真的局面,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工具分会不仅发出倡议,还推动了有关机构进行标准修订,一定意义上正是在协助打假。
以上都是在制假贩假环节之上,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环节就是买假,因为一旦有大的市场需求,加之巨大利润空间的诱惑,打假就永远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些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低质假冒刀具尽管能够降低采购成本,但由于极有可能出现的刀具寿命短、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些企业则需要加强管理,企业管理不规范,部门之间各干各事,没有良好的问责制,都有可能造成假冒刀具进入生产而无人问津。很多情况下是采购人员与经销商勾结,双方利益分成,从而导致假冒刀具进入生产。一般而言,多数老资格的工人都是有识别假刀具的能力的,应该培养这些人的打假意识,企业的经营者也需要规范管理,避免采购部门出现问题。
即便将来法律法规健全之后,也同样需要这个系统工程继续运转,只不过打假主体有望从企业转为政府部门。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各方联动起来,打假才会见效,市场才能得到规范,企业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障,作为消费者的用户企业才能真正提高制造水平。
打假之外
上古时候,鲧用造堤筑坝的方法治水,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后来,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显然,有的时候,禹的治水方法更成功。
如果打假不见成效的话,是不是也可以寻求另外一条道路?
首先为什么会有假货?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位仿冒者告诉记者,“现在没资金,我只能去仿,等我发展起来了,再做自己的牌子。”就是说,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使得他们寻求这样的“捷径”。很多人也正为此对这些制假者给予一定的理解,甚至会对他们进行一些“地方保护”或采买他们的产品。
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地方的财政收入和解决劳动就业都有贡献,既然如此,地方政府是否可以采用另一种“保护”,比如给予企业发展更多的政策支持,积极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从一开始就减少和避免企业的假冒伪劣行为,这样实际上也将有效地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对一些企业而言,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就能仿制,有时仿制的水平还会很高,加上一些权钱交易,从技术上打假本来就比较难的,单纯靠查抄没收肯定不行,本身执法难度加大,漫长的诉讼过程和不断地打假甚至可能拖垮正规厂家,而制假窝点这里被关了那里又会起来。既然是没有办法杜绝的,“堵”不住似乎就应该想办法“疏”。
有的正规企业不断提升产品档次、技术水平,不断更新产品,期望遏制假货,这本来的确是不错的办法,殊不知对方也在提高技术,甚至从一些大企业中招来人才,这些人才在原企业掌握的技术足以以假乱真。这样致使技术提升带来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仍被抵消,所以一定范围内地提升技术质量是不可行的,仿冒品与正品质量差不多,价钱却差很多,很多用户会去选择那些仿冒的产品。很多人认为这是目前国内经济大市场大环境的原因,对于假冒真的无能为力。
有人向建议了一些新的道路,“比如有的企业在经过一定时间的仿冒之后,其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正规厂家是不是可以考虑收购?”是啊,既然技术水平达到了,品质差别也不是太大,就可以把它变成自己的工厂,甚至开发成另一个品牌,可以通过派驻工程师、进行质量控制等手段规范或提高技术水平。就是说,与其冒风险地制假,没完没了地打假,不如换一种思维,大家合作,这样也可以降低企业建立新厂的风险。
“还有一条路,就是这些仿冒者,如果技术上无法达到品牌优势可以走服务路线。”很多制假者都能根据客户要求在短时间内仿制出相应的产品,比如客户提出需要类似某著名品牌的铣刀,制假者就会通过各种手段满足客户所需。其实,除了一些正规企业所覆盖的范围,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很多大的品牌不一定顾及每一个市场需求。如果仿冒者能够找准市场空间,转而专注于服务,不断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同样也会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优势。有没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