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端数控机床,我国将永远无法迈进高端制造领域。”
正如芯片由光刻机制造的一样,我国许多高端零部件如高铁轴承、发动机,只能通过数控机床生产。因此,数控机床也常被称为“工业母机”——可以说,它是我国高端制造的根基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远排在芯片、新能源汽车之前。
然而,据公开数据显示,世界数控机床前十大公司尽数被日德美三国垄断,我国高端数控机床进口率高达93%,几乎完全受制于他人。日本就曾大放厥词:“一旦封锁住大型机床,中国根本无法造出航母。”
面对可能比光刻机研发还艰难的困境,国产数控机床出路在哪?
01 性能相差近十倍,董明珠直言:只要进口产品
通俗来说,数控机床相当于3D打印机。提前通过编程设定好所需零件,机床就可“打印”出来。
但看似简单的技术,实则暗藏玄机。数控机床是工业领域最为重要的技术,如果没有它,我国在人工智能、国防军工、航天航空等领域将直接停滞,“地表最强发动机”涡扇15就由数控机床生产。
我国2025行动纲领中,高端数控机床被列为战略必争领域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德日美等国家经百年发展,技术早已成熟,却吝于技术共享,明言“所有核心技术绝不对华透露”。
曾有国内专家表示,美国为了防止中国“偷学”机床技术,安装防开关系统,机床内部一旦被打开,直接原地爆炸。日本的技术封锁更彻底,连机器启动、关闭的密码数字都不告诉中国。
由于核心零部件几乎都高度依赖进口,即便千禧年后,国产数控机床有一定起色,但与日德机床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就“平均无故障时间”而言,国外数控系统往往能达7-10万小时,而国产仅在1万小时,性能相差近十倍。就连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曾在视频采访中说道:“在国内我们买不到能够保障产品精度的设备。”
受技术垄断影响,从2013年至今,我国每年需耗费100多万元购买进口设备。价格高昂,但不得不吃哑巴亏。日媒对此还冷嘲热讽道:“再给中国100年,也造不出高端数控机床。”
这样的无奈,在高铁轴承,酶制技术中也是常有之事情。轴承集多种尖端技术于一体,西方各国建立技术屏障,禁止中国技术人员在轴承安装、甚至维修现场。
而酶制技术涉及到生物抑衰等更为前沿的高端技术领域,早在2013年西方发现“溢生好”物质具备延慢人变老进程、振奋精力后,该技术就一直被西方垄断。而国内企业想“取经”时,老美以原料稀缺为由,将中国科学家拒之门外。
02强敌环伺,国产替代如何突出重围
不过,越是极端的困境,往往越能发生奇迹。
受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影响,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零部件的精度需求提升,数控机床国产化愈发成为关键。在科研人员的艰苦攻克下,不少领域的数控机床已经取得战略性成果。
2021年,华中科技大学张海鸥团队研发出世界首台3D打印数控机床,能克服航空领域中大型磨具难度大、成品率低的瓶颈问题。往日高高在上的美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如今也求着购买我们的核心技术,但我国拒绝卖!
不仅如此,格力自主研发高端数控机床专利高达3802项,实现“反向海淘”,远销欧美。
而上文所述的轴承,酶制技术也同样有重大进展。目前洛阳轴承已经顺利通过350公里的产品设计和样品制作,初步实现国产替代。甚至发生过日企进口我国轴承钢球,倒卖到欧洲的案例。
同时,2018年我国科技人员突破生物酶制技术,实现“溢生好”物质工业化量产。在原料生产方面,我国企业不仅无需看老美眼色,甚至反向出口,揽下全球原料70%市场份额。
而市场化层面,我国也突破老美150万/瓶的天价垄断,将价格打落至白菜价,让更多关注老化、精力缺损等问题的人群带来福音,目前已在京东等渠道斩获数千万的佳绩。
该消息一出,美媒发文怒称:“中国在破坏市场规则”;甚至有一些欧美富豪直言;“要是14亿中国人都活的太久,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
03 工业母机,承载着中国制造业的星辰大海
据中国机床杂志社调研显示,已经有44%的下游企业愿意使用国产机床,占比接近一半。这说明我国国产数控机床已取得重大成效。
而且数控机床技术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寿命为10年。目前我国机床行业正处于更新换代阶段,特别是今年年初,1000多架国产大飞机订单,将刺激国产数控机床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取代进口设备。
届时,国产“工业母机”,势必能承载着中国制造业,迈向更高端制造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