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倾向于“渐进主义”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面对高热通胀,无奈之下,还是选择了激进加息。
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美联储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将联邦基准利率上调75BP至1.5%-1.75%区间。
这次加息堪称是历史性的。一方面,这是1994年以来美联储单次最大幅度的加息;另一方面,鲍威尔在上个月的议息会议上,几乎排除了一次性加息75BP的可能性,却在近几日之内迅速转向,这令美联储向来引以为傲的前瞻指引,陡然生出信任危机。
在温和紧缩的理想图景被打破后,犹疑与不安已逐步席卷交易市场。就在美联储议息会议前夕,欧洲央行破天荒召开特别会议,日本10年期国债期货日内更已两度熔断。
这些操作不禁让市场发出疑问:鲍威尔的“沃尔克时刻”降临了吗?
通胀难抑美联储激进加息
此次历史性加息,恰恰反映出美联储当前所面临的通胀处境之棘手。
此前,市场所乐见的“通胀见顶论”一度沸沸扬扬。然而,日前,美国5月CPI数据出炉,以再创逾40年新高的同比增速,“打脸”了这一幻想,也使得75BP的加息幅度迅速从“不可能”化为现实。
鲍威尔表示,自美联储5月会议以来,通胀数据意外上升。而作为回应,美联储决定大幅提高利率,这将有助于确保长期通胀预期保持稳定。
“前置性加息是打击通胀的必要手段,错过时机则可能导致预期失控。”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FawadRazaqzada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上周五揭晓的美国CPI数据意外强劲,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凸显,7月很有可能继续加息75BP。
本次加息“靴子落地”后,鲍威尔依然不忘安抚市场。他表示,未来几个月,将寻找通胀下降的有力证据,预计加息75BP的举措不会成为常态。
然而,更多次数的加息已行将到来。根据美联储最新发布的点阵图,美联储官员预计,到2022年年底前,美国基准利率将升至3.4%。这意味着今年或将还会再加息175个基点。
“软着陆”还是“硬着陆”?
大幅加息,难免“错杀”经济增长需求。伴随着美联储加速紧缩,有关美国经济或将陷入衰退的担忧声渐起。
尚渤投资投资组合经理ChristianHoffmann对记者表示,长期滞胀不太可能出现,但经济衰退几乎一定会发生。
PIMCO美国经济学家AllisonBoxer对记者表示,展望未来,黏性通胀加剧会为美联储的政策带来更重的前期负担,造成过度紧缩的严重风险,最终将对本已停滞的经济前景造成更大的下行风险。
“投资者对通胀预期可能变得不稳定的担忧,使美联储更难压抑通胀。美联储加息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增加了,未来6个月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也已上升。”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表示。
“这是一个不确定性高企的环境”,在被问及美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时,即便是鲍威尔,也不那么笃定了。他表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可能会使美联储失去软着陆的可能性。
美联储在其最新季度经济展望中,大幅下调了今年GDP增速预期。展望显示,2022年,美国经济预计增长1.7%,较3月份的预测下调了1.1个百分点。同时,2023年、2024年底GDP增速预期中值分别为1.7%、1.9%,比此前预期值分别下调0.5、0.1个百分点。
鲍威尔能否迎来“沃尔克时刻”?
随着货币紧缩政策力度进一步加码,加息与缩表效应相互叠加,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从此次美联储会议中,看到了“沃尔克时刻”的重现。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因为连续遭遇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经济陷入“滞胀”漩涡。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采用超预期的加息政策,有效地遏制住了超预期的通胀状态。
在程实看来,“本次会议整体传递了三方面信息:货币紧缩政策力度正在加大;加息与缩表双管齐下,紧缩效应相互叠加;‘滞胀’状态进一步确立,充分前瞻与灵活应对并举。”
就美联储加息节奏来看,今年以来,美联储合计加息三次,幅度达150个基点,单次加息幅度进一步扩大,加息力度不断增加。而且,美联储6月1日如期启动被动缩表,本次加息与缩表实现重叠,价格工具与数量工具的复合影响开始显现。
美国前财长萨默斯近期发布的《过去与当下的通胀比较》研究报告表示,当前,美国的通胀机制更接近于1970年代后期。目前要想让核心CPI回到2%的水平,需要大致达到沃尔克收缩通胀的幅度。
即便这一时刻尚未到来,但或许也已逼近了。AllspringGlobalInvestments高级投资策略师BrianJacobsen则发表评论称:“为了让通胀回落,美联储愿意让失业率上升,冒着经济衰退的风险。考虑到加息的幅度,这对鲍威尔来说不是‘沃尔克时刻’,但他现在的举措就像是迷你版的沃尔克。”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对本轮美国遇到的高通胀,鲍威尔有较大可能学习沃尔克,并采取超预期紧缩的方式抑制通胀,包括加息幅度超预期(迅速回归至中性利率以上)、缩表力度超预期(缩表速度上限仍有400亿美元左右的线性增强空间)、缩表时间窗口延长(缩表延续时间长于加息)等。
波动将成金融市场主基调
本轮美联储加速紧缩,以及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等各种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扰动因素。
事实上,在美联储加息前夕这一关键节点,多家央行有了新动作。15日,欧洲央行“破天荒”紧急召开特别会议,表示将针对近期欧元区国家国债收益率飙升,采取应对措施。另一边,大西洋彼岸,日本国债期货日内两度熔断。日本央行随后宣布将于6月16、17日无限量购买日本国债期货的交割券。就在北京时间6月16日晚,英国央行决定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达到1.25%。
程实认为,伴随着放缓的经济增长预期、高企的通胀预期、超常态的加息预期相互交织,“沃尔克时刻”重现,将对全球经济金融造成深远影响。
业内认为,未来金融市场波动性或将持续加大。“短期来看,仍需警惕加息缩表加速推进造成经济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程实说,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复苏进程受到波及。美联储紧缩步伐加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兴经济体的宏观政策空间,加大了其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股债汇币市场可能出现共振。
程实表示,随着全球流动性拐点出现,市场风险偏好发生改变,高估值的风险资产可能被持续抛售,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数字资产同时承压,近期快速变化的各类资产价格对此已有一定反应。
面对市场加大震荡的形势,业内人士认为,波动将成全球金融市场主基调,投资者除了做好流动性的准备,也可以考虑继续投资于价值型策略、构建具有防御性的布局。
植信投资研究院研究员董澄溪则认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资产仍有较为突出的配置价值,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仍有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