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公布的七普数据中,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6.79个百分点。主要劳动力持续减少,对于人力密集的制造业而言,影响必然深远。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尽管我国劳动力供给目前仍然较为充足,但长期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力人口供给不断减少,制造业必须依靠技术升级,加速向智能制造产业转型,而“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对于稳定就业也很重要。
“劳动力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我国主要劳动力的减少将对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研究员许英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许英杰看来,这个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导致用工难矛盾更加突出;推高企业用工成本;降低企业产品价格优势。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正山告诉本报记者,我国主要劳动力群体的减少,最直接的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用工荒”,比如最近南方某地出现的“老板排队被员工挑”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用工成本,推动了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和产品定价,部分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我国的外贸出口。
许英杰认为,可以从提升企业成本消化能力、增强企业效率和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三个层面、六个方面积极应对。一是加大产品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消化用工成本增加。二是切实做好品牌创建工作,提升产品溢价空间。三是加大生产过程投资力度,提升制造业企业资本有机构成,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快速变化。四是通过引入和创新现代管理方法,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卓越绩效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五是以提高人力资本为重点,加强对技术技能工人的培训工作,提高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六是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适当降低制造业企业社会保险负担。
刘正山则建议,从短期看,应尽快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工人居住成本等,提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从中期看,多措并举,继续鼓励和推动制造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机械替代劳动、适度引进劳动力等举措。从长期看,要优化人口政策,通过鼓励和促进生育,确保主要劳动力人口比例的基本稳定。
“制造业用工成本的上涨,导致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一方面促进了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刘正山说。
许英杰指出,为更好地实现智能化升级,一是要做好示范项目打造。以典型制造业企业为标杆,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示范项目、应用场景,为制造业企业更好地推进智能化升级建设提供样板和参考借鉴。二是要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共建共享,为更多企业“上云上平台”创造便利。三是加大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尤其是要加强既具备制造业知识又懂得智能化的复合型人才。四是做好信息安全保护工作。加强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做好对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自动化升级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护工作,解除制造业企业信息被泄露疑虑。五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建设投资力度,为制造业企业推进智能化升级提供新型基础设施保障。
在刘正山看来,加速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转型,必须坚持梯度发展,沿海区域先行推进智能制造,重点打造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同时,努力推动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国内转移,即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之间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