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李静
近日,汽车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以及博世集团相继发出预警,全球范围的汽车芯片短缺,可能会影响汽车生产,这种影响将会持续到明年。
12月9日,时代周报记者采访多家车企了解芯片供应情况。上汽大众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由于全球芯片产业供应短缺,上汽大众个别车型的生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目前,德国大众、大众中国正与相关供应商开展协调工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相关车辆的客户交付没有受到影响。
“芯片供应短缺问题确实存在,但并没有那么严重。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芯片供需矛盾在这一时间段集中显现。”12月8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行业发展部部长李邵华表示。
即使情况仍在可掌控范围内,但车企的确面临芯片短缺的现实问题。
“汽车领域总体对芯片的需求量还是相对较小,用量和手机等消费电子的量没法比。如果存货不够,再加上供应不足,很容易造成缺货。”12月9日,天津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顾问、创道投资咨询总经理步日欣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
供需失衡问题凸显
汽车行业“缺芯”的情况,将矛头直指芯片产能不足问题。
12月9日,上汽通用相关负责人也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短期内在用户交付方面没有问题,因为芯片方面有不同的供应商,但长期来看这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目前公司也在和上汽集团(600104)、通用公司沟通,来做全球资源的调配。”
步日欣介绍称,目前短缺的汽车芯片最主要的是汽车专用的MCU(微控制单元)芯片。
据 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车载MCU安装量超25亿。
12月5日,长城证券(002939)分析师孙志东在研报中表示,“全球疫情蔓延,芯片行业以及行业上游都受到冲击,另外MCU芯片的上游8寸晶圆产能吃紧,近期东南亚芯片组装工厂因为疫情停产,以及意大利芯片巨头ST(意法半导体)出现大规模罢工则进一步加剧了MCU芯片的供给不足。”
实际上,不仅汽车行业芯片短缺,其他行业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不是某一品类芯片缺货,MCU、GPU、显示驱动、TWS耳机SoC、功率IC等都缺货。”步日欣坦言。
更为严峻的是,芯片需求企业们不仅要面临着芯片短缺的情况,同时还要应对芯片价格抬高的压力。
方正证券科技行业首席分析师陈杭认为,全球半导体自今年三季度末开始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全球开始恐慌性缺货,并带来涨价预期。预计至少未来半年,晶圆、制造、封测各环节的供需失衡仍会持续,下游芯片缺货涨价是趋势。
据媒体报道,主要的汽车芯片制造商已表示正扩大生产,同时提高芯片价格,以应对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但汽车主机厂预计很难接受涨价。
“不是某一环节涨价,芯片、晶圆代工、封测都会相应涨价。”步日欣表示。
李邵华也提醒道,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都在加长备货周期,加之短期内芯片产能依然不足,芯片价格出现上涨或将不可避免。
国外企业垄断市场
从通信到汽车,屡次在供应上“掉链子”的芯片,让人们开始重视芯片国产化问题。
步日欣认为,“芯片的短缺还是短时性的,慢慢会恢复。产能短缺不会是加速芯片国产替代的主要因素。但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势在必行,最主要的驱动力还在于国内企业不想受制于国外。”
长城证券研报显示,2019年,全球车载MCU的前5大供应商是英飞凌、恩智浦、瑞萨电子、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5家企业占据着全球汽车芯片约50%的市场份额。国内汽车芯片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我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10%。而国内只有少量企业如兆易创新(603986)(603986.SH)、比亚迪(002594)(002594.SZ)等能生产汽车芯片。
步日欣坦言,车规级芯片门槛比较高,对新元器件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很高,所以很少有国内的芯片企业能进入到汽车核心市场。
这也促使芯片国产替代进一步提速。
9月19日,由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发起的“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联盟主要包括整车企业、汽车芯片企业、汽车电子供应商、汽车软件供应商、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共70余家企业。
“在资本推动下,机会窗口拉大了国产芯片的需求,所以对国内芯片企业来讲反而是利好。”10月12日,芯片元器件交易平台“芯片超人”创始人兼CEO姜蕾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很多相关厂家为了供应链安全的考虑,会找一些国产芯片替代。
12月7日,兆易创新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MCU产品增长快速,到三季度已超过2019年全年的业绩。公司MCU业务2020年整体增长不仅来自某一个行业需求,在多个行业需求增长都比较明显,预计业务增长将持续到2021年。
在步日欣看来,芯片国产化是大趋势,但中国半导体产业追赶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