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于6月1日晚间发布的光伏新政,给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光伏产业踩下一脚“急刹车”。尽管能源主管部门在今年早些时候就曾释放过“将严控光伏发展规模”的信号、业内对此有心理预期,但在这份严苛程度超预期的政策文件正式出台后,全行业一时哀鸿遍野,纷纷感慨“一夜入冬”。
我国光伏产业历经多次起伏,从曾经的海外市场爆发,到经济危机与双反,再到出口转内销,随着国内庞大市场重新兴起,并逐步辐射新兴国家,释放出了巨大产能。如今,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连续5年全球第一,累计装机规模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实现了全产业链自主化,具有强大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53GW,同比增长54%,超出了行业预期。可如此庞大的装机量和超高增速,乃是在国家补贴政策下推动的,在装机量越来越大之际,意味着补贴持续扩大,导致补贴压力太大,难以维系。中国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主要采取“标杆电价+财政补贴”的方式,补贴资金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随电费收取,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已达到1000亿元。
而除了补贴问题外,还存在其它困境。诸如弃光率高居不下,大量光伏发电被浪费掉;行业产能持续释放,产能过剩压力增大;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各地光电设备品质参差不齐,不少光伏电站未能正常运转或者面临高昂的运维支出等问题。可见,光伏发电市场在高歌猛进之际,也埋下了众多产业隐忧,不能被表面繁荣所蒙蔽,需要适时“急刹车”,让行业跑慢点、喘口气,夯实基础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摆在光伏产业面前的,还有平价上网的压力,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2020 年有望实现发电平价上网。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从最近一次青海领跑者基地的招标价格看,最低竞标电价只有0.31元/千瓦时,已经实现了平价,预计其它地方也会逐步达到平价上网标准。而要想真正实现平价上网,就要摆脱财政补贴的支持,依靠低发电成本、规模化经营、高效转化率等,促使光伏发电步入自主盈利阶段,从传统能源市场进入大众消费者市场,让广大民众使用上光伏清洁能源。
由此可见,在巨额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面前,光伏发电市场监管政策迎来重大改变,严控规模、严控指标成为主旋律。将倒逼光伏产业暂缓扩张步伐,进入行业净化周期,发挥优胜劣汰机制,淘汰掉一批产能、技术都不占优的弱小企业,为拿财政补贴而衍生的造假、泡沫,也将因补贴下调、规模下降而受到挤压,促进行业更为健康的发展。
而且,需要看到的是,光伏新政并非一概限制,对于先进技术的、高质量的、不需要(国家)财政补贴的光伏项目,并未受到规模限制,仍然可以根据市场消纳的情况和地方财力情况,自主发展。显而易见,这是通过新政引导光伏产业升级,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鼓励特色行业智能光伏应用,促进我国光伏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