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两会聚焦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牛弩韬: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的根,没有这个基础和根,国民经济将行之不远。当...
两会聚焦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牛弩韬 :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
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经济的根,没有这个基础和根,国民经济将行之不远。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宏观层面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以及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三大结构性失衡”,在微观层面表现为成本高、负担重等。经济“脱实向虚”,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速下滑,不但影响当前也事关经济发展长远。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利薄导致不愿投,二是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导致不敢投,三是融资难、融资贵导致无力投,四是准入壁垒门槛较高、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不便投。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切实抓好现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落地,配套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强化政策叠加和预期引导,进一步增强实体经济发展信心。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在全社会选树一批专注实业、执著创新、诚信担当的企业家典型,培养一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完善容错免责机制,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的热情。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资源要素配置、产权保护等正向激励机制,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安心创新、放心发展,推动更多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
二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强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全方位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遏制金融“脱实向虚”的倾向。推进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争取扩大国家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规模,设立技术改造专项基金;进一步优化简化专项建设基金申报、审批、投放流程,扩大民营企业项目覆盖面。
三是大力提升质量品牌。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国际对标和产品品质对比活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大力提升工业产品质量,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实施品牌兴企强企战略,健全制造业品牌培育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政策,打造一批“百年老店”,培育一批民族品牌。
四是真正让实体经济轻装上阵。加大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的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清理规范降低各类中介服务收费,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引导企业眼睛向内挖潜降本增效,对标国际国内领先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管理再造,降低企业用工、用能、物耗等成本,推进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王信:培养敢为人先的企业家创新精神
与发达国家企业家群体以及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当前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敢为人先和做强做优气魄不大;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视不够。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目标,最主要的还要靠企业家这个“关键少数”来保障,要靠企业家的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
为更好地建设企业家队伍、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提高企业家队伍综合素质。在企业家队伍中深入开展以“守法诚信、坚定信心”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引导企业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实施企业家培训规划,着眼于提升能力素质,对规模以上企业经营者进行一轮高层次、国际化、重实效的系统培训。突出青年企业家培养,选择著名企业家担任导师,对青年企业家进行“传帮带”;选择优秀青年企业家,到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国内知名企业学习实践。突出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选拔一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专业机构,进行学习交流。突出企业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企业家后备人才制度,坚持备用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企业家。
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培养企业家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励企业家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进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提高企业凝聚力,引领企业发展壮大。培养企业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家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追求卓越品质,培育自主创新品牌,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培养企业家守法诚信的担当精神。鼓励企业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节能减排任务、劳动合同制度,热爱社会、关爱职工。
构建保护企业家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减少行政审批和行政收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加快提速提效,逐步实现同一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同等条件无差别办理。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模式,建立和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发布制度。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对企业家和企业遇到的重大舆论、知识产权、安全、环保等危机情况,依法予以协调帮助。
强化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创业创新要素集聚、服务专业、布局优化的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跨行业、跨区域的知识产权快速授权、确权和维权服务体系,加大网络知识产权执法力度,积极探索在线创意及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快形成宽容失败的创业机制,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简化企业注销程序和流程,简化企业兼并重组程序,降低减免相关费用。积极支持企业家“二次创业”,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创业失败者实现再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新有:培育新动力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工业立足四川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期的阶段特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准确把握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突出全面创新改革牵引,聚焦建设全国先进制造强省,着力从生产端入手,深入推进工业调结构转方式,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做“加法”,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在创新驱动上做“乘法”,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除法”,促进工业经济在保持“稳”的同时,不断强化“进”的优势,新动力培育、新引擎打造取得积极成效。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实现工业利润2176.1亿元、增长5.4%,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0.9%、13.1%,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质量效益提升。
顺应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大趋势,2015年10月四川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按照全国“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规划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战略资源精深加工、名优特新消费品研发制造基地,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强省和“中国制造”西部高地。
一年多来,四川省将先进制造业发展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召开先进制造强省推进大会,扎实推进“1+X”规划体系,在优化重点区域布局、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壮大创新型企业、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技金融产业结合等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装备等“十大产业”,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端装备创新研制、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础、产品强质、绿色制造、军民融合等“七大工程”。立足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将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定为重点突破、率先发展的高端成长型产业,以56个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做大做强“塔尖产业”;新确定石墨烯、轨道交通、玄武岩纤维、中医药大健康等重点产业,逐一建立推进机制、制定工作方案、设立技术创新联盟,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先机。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紧紧抓住创新引领和提质增效,着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做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一是着力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二是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着力推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四是着力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四川工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近70%。稳住传统存量是稳增长的关键,推动传统产业再造优势焕发青春是巩固扩大“四川造”竞争地位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四川坚持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摆在突出的位置,围绕提供产品供给质量,实施“三品战略”和制造业标准化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抓好产业、技术、产品结构的调整。聚焦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强基等重点领域,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动传统产业实施以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流程绿色化、制造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的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创新。
制定分产业培育方案,着力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油气化工、饮料食品、能源电力、钒钛钢铁、汽车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综合实力和发展层次。过去三年,全省工业投资达到2.27万亿元,技术改造投资达到1.64万亿元。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2013~2015年,对30余个行业、1245户企业的落后和过剩产能实施了淘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9.1%,比全国多降6个百分点以上。
制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方案,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一提一培一创”(提质量、创品牌、培育新动能新动力),2016年淘汰钢铁、煤炭产能420万吨、2303万吨,提前并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再下降8.4%。坚决打击“地条钢”和各类落后产能企业非法生产经营,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同时,坚持深化改革,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突出制度供给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重点产业推进、产业园区开发管理、“双创”平台建设与运营、生产要素保障等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不断深化。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主任李朝兴:让更多企业家成为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者
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的引擎。实践表明,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企业家精神红利,让更多企业家成为新发展理念的践行者、中国梦的筑梦者。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既承受着“爬坡过坎”的阵痛,也孕育着“凤凰涅磐”的重生。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正逢其时,对加快动能转换、提高质量效益意义重大。
第一,企业家是创新创业的核心组成。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我国企业积极把握这一轮产业变革,创新能力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较明显。因此,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鼓励企业家敢为人先,勇于试错,用企业家精神燃起创新创业的激情。
第二,企业家是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面临较大压力,行业结构性失衡问题愈发突出。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利润率仅为5%~6%,而虚拟经济利润率保持在两位数水平。这就引发了资本“脱实入虚”的苗头,削弱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要千方百计支持企业家坚守实业、追求卓越,把企业做大、做强,让实体经济有前途、有钱赚。
第三,企业家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企业家应当关心员工成长、关注环境保护、关爱弱势群体。要引导企业家进一步提升“公益自觉”,心系危困,回馈社会。
第四,企业家是工匠精神的弘扬者。一个好的企业必然追求高品质、好品牌。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产品低端、品牌匮乏等问题比较突出。据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2016年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显示,美国有52家企业上榜,德国10家,法国8家,中国大陆仅有华为与联想两家。因此,要大力倡导以董明珠、任正非、张瑞敏为代表的企业家和工匠精神,培育带动一批专注严谨、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企业家队伍,推动“品质革命”向纵深发展。
对此建议,首先要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制定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完善政策体系,通过培训、激励等举措,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家队伍。
其次是营造企业家成长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行政审批,开展收费清理,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净化政治生态,增强法治观念,积极作为,靠前服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再其次是厚植企业家文化土壤。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正能量,鼓励企业家创新、执著、务实、合作,集中精力干事创业,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