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到2020年,我国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到2020年,我国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装备制造业标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机制基本形成,部分重点领域质量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而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进程
据悉,相关部门制定《规划》,旨在落实国务院有关《中国制造2025》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发挥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对装备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
《规划》提出,未来我国将围绕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改进标准制修订流程,提高标准制修订效率,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及时更新标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加快装备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国际竞争力提升。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加快完善集成电路标准体系,推进高密度封装、三维微组装、处理器、高端存储器等领域集成电路重大创新技术标准制修订,开展集成电路设计平台、IP核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完善新型显示、传感器件、片式元器件等标准体系。
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方面,依托主机企业和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高档数控机床和关键功能部件标准研制,重点制修订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军工行业配套的智能机床、智能生产线、智能柔性线、智能制造单元等智能高档数控机床标准,以及中高档数控系统、滚动功能部件、主轴部件等关键中高档功能部件标准及数控机床切削用硬质合金材料、线切割材料标准。
在航空航天装备方面,全面推动航空装备领域标准研究与验证、制定、实施、评价、反馈等标准化全生命周期科研工作,强化标准的前期研究与验证。重点加强先进飞机设计与仿真、先进工艺与工装、航空用先进复合材料、高端标准件、基础与结构要素、智能制造、绿色节能减排降噪等领域标准的研制等。
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则是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核心关键标准制定,实现与国际接轨。聚焦重大项目和重点装备的发展需求,推进超级生态环保船舶、极地运输船舶、远洋渔业船舶、高性能执法作业船舶、大中型豪华游船、大型液化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船用清洁能源发动机等标准体系建设。
此外,还将深入开展铁路机车车辆、工务工程、通信信号方面主要装备、系统间接口等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加快构建包括整车及关键系统部件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要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为后续标准修订提供参考;依托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等产业化示范应用,研制节能环保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相关标准等。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根据《规划》,下一步我国将实施工业基础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以及智能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包括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领域急需标准制定。以破解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和加强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开展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共性技术标准研究,配套解决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标准短板。
针对高档数控机床、电子专用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缺失的局面,组织攻关,重点研制高速高精度轴承和齿轮、高压液压件、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等。
此外,还将创新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机制。针对智能制造标准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在智能产品、装备、制造技术等方面,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标准推进联盟,制定满足市场需要的标准,加快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实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提升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相关部门将不断强化标准在装备制造业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加大法规规范性文件引用技术标准的力度。同时,各级财政将充分利用现有渠道,重点支持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标准化。此外,还将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支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标准化与质量的研究和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