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二五”期间,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怎样的新特点、新趋势?对“十二五&rdquo...
“十二五”期间,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怎样的新特点、新趋势?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经济增长换挡不失势
2011—2014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0%,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8%。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概括起来说就是速度有所放缓,但质量更高,结构调整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势头不错。”范剑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评价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合理,要从就业和物价的角度来看。目前GDP增速虽然比过去低了,但是物价平稳,就业形势良好。2015年上半年,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经济没有过冷也没有过热,说明经济增长速度是在合理的区间运行。”范剑平说。
范剑平认为,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中国最大的国情变化是劳动人口减少。我国80后人口为2.28亿人,90后人口数量减至1.75亿人,比80后减少23.24%。年轻人口的大量减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减轻了就业的压力,但同时也带来工资成本上升比较快的问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要素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和房地产投资等旧的增长动力减弱,中国必须要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经济发展方式要从过去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范剑平强调。
产业结构变化明显
范剑平指出,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非常明显。2012年,第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48.1%,比2010年提高3.9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到49.5%。
近几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均快于第二产业,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这个结构变化是不可逆的,第三产业比重会越来越大。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是8.4%,而第二产业的增长只有6.1%。不仅是速度,而且从整个产业的效益来看,最赚钱的产业,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已经不是第二产业,而是现代服务业。”范剑平说。
最近几年,我国新旧产业形势出现很大的分化。“你要是到以钢铁产业为主的地方去看,你会觉得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如果你到精密仪器、机器人以及与高铁相关的企业去看,订单饱满,生意非常火。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与老百姓消费相关的产业,这些年增长都不错,整个社会市场是很繁荣的。”范剑平告诉记者。
他举例说,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个典型,这几年发展非常快。仅今年7月份,我国电影票房就超过57亿元,有三部国产片票房超过10亿元。
2011—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4.8%,高于投资贡献率7.8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为60%。
寄望于经济增长新动力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整个经济的前途命运寄托在能否培育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上。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我相信如果政策到位,大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出更强的国际竞争力。”范剑平指出。
近两年,国家出台了大量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给高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财政、金融上的支持。各地也都建立了新兴产业的扶持基金,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各地落地生根。从工商总局登记注册的新企业来看,与“互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企业在大量诞生。“新生企业量要比传统企业注销的量大得多。在新旧动力转换的过程中,新动力的培育进展还是不错的。正是由于我们有新动力增长的支撑,经济增长虽然有下行的压力,但减速不失势。”范剑平说。
“经济增长速度比过去稍微低一点,但是换来的蓝天白云更多了。”范剑平告诉记者,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体现是环境的改善。2011—201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201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