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据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12月9日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专利申请数以65.28万件连续第二年居全球首位。美国和日本紧随其后,分别为54.28万件和34.28万件。中...
据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12月9日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专利申请数以65.28万件连续第二年居全球首位。美国和日本紧随其后,分别为54.28万件和34.28万件。中国较上年大幅增长24.0%,美国增长7.8%,日本仅微增0.1%。全球申请专利数量约为235万件,增幅为9.2%。这份报告指出,全球申请专利的数量在过去20年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中国申请专利的数量大增。中国专利申请数连续第二年居全球首位,这固然可以让国人引以为豪,因为专利申请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国家创新科技的发展潜力,也意味着我国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是,现在的问题是,我国这样一个“专利大国”,却不是一个真正的“创新大国”。
曾经有一份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另外,有报道称,我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我国石化装备的80%,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我国是彩电、手机生产大国,但这两项产品的关键技术基本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甚至连一个小小的鼠标都要交专利费。由此可见,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尽管位居全球首位,但我国依然属于技术进口国、受让国,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小国”。出现如此反差,究竟原因何在?
笔者以为,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申请的绝大部分专利,都远离了实用性。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一些人搞的稀奇古怪的发明,尽管申请专利成功,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二是我国的专利审批还存在漏洞,虽然专利审批过程耗时耗力,但并不严格,一些专利改改名就能换成新专利。三是在一些单位,申请专利成了套取科研经费、获取科技基金的手段,目的是为了追逐奖金和经费,而不是真正为了发明创造。
笔者曾从事勘察设计工作,了解到一些勘察设计单位,每年都投入一定比例的科研基金鼓励员工进行专利申请,但实际上,有一些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只是对之前的一些设计进行了小小的改动便去申报了,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奖励、晋升职称等。像这样的专利,谈何创新,又如何能转化为生产力呢?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改革现有的机制入手,真正打造一个将创新驱动交给市场的机制。唯有如此,“专利大国”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