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月5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这一方面...
3月5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这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创新能力不足已经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实质上,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人才,特别是拥有高技能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构成了从企业到行业、到科研院所,再到国家层面的创新主体。
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其中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
在结构方面,我国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多,民企和中小企业的少;传统机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对比发达国家,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社会氛围有待改善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可以说,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骨干的自主技术工人队伍,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很多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有待加强,政府的相关公共资源建设不足,有的企业宁愿每年耗费大量财力送管理人员学MBA,送工程技术人员去高校拿文凭,却不愿在技术工人培训上多投入,更是一种短视心态。
当前处于战略转型视角下的中国,迫切需要像重视高级专家那样重视和尊重高技能人才,采取有效举措培养本土高技能人才,重现“八级工”辉煌,快速振兴国家的创新能力,加快我国由制造型大国向创新型大国转变。
首先,应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走高技能人才本土化培养道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其次,从地方政府层面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重点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
还有就是,从企业层面以职业技能提升为核心,突出教育培训在生产经营中的基础地位。企业要紧紧围绕全员培训、人才培养、技能提升、技术创新、考评机制5个环节,出台有效措施,形成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高级技师等比例结构合理的梯级技能人才队伍格局。
除此之外,从市场经济层面,政府和企业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上,坚持物质奖励和荣誉激励并重的原则,实行评聘分开,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选拔和设置首席技工、首席技师和首席高级技师职务岗位制度,全方位提高技能拔尖人才的待遇。(杨涛 杨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