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编者按:本文是原白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秉麟同志生前于1997年写的一个回忆录,当时连载在白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白鸽集团报”1997年第16-19期上。这段历史...
编者按:本文是原白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秉麟同志生前于1997年写的一个回忆录,当时连载在白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白鸽集团报”1997年第16-19期上。这段历史是我国涂附磨具发展历程的重要的一页,它是“白鸽”三届领导集体和广大白鸽员工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个工程项目自立项、筹建到试生产的艰辛历程,为广大白鸽员工了解二砂的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也为广大行业同仁了解我国涂附磨具发展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第二砂轮厂宽砂带工程项目从筹办、基建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筹办和建设时的许多细节和过程鲜为人知。过去,元宽乐厂长对我说过:“这个工程完成之后,您应该写个回忆录”。由于工作忙,加以当时砂带投产后出现一些人所共知的情况,我迟迟没有执笔,今天写这个纪录,供白鸽员工和行业同仁参考。
一、筹建立项
1978年,二砂檀书韵厂长、元宽乐书记分析二砂与同行业工厂的差距,特别注意到上海砂轮厂砂布砂纸产量及其全厂劳动生产率比二砂有很大优势时,提出向一机部报告需增加投资建设新的砂纸砂布生产线,报告由厂技术科拟稿,以二砂名义呈上,以后,我到一机部机床工具总局计划处汇报二砂的技术革新时,计划处龙家忠处长告诉我,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曹维廉曾一再指示要在国内找一个企业建设生产砂带,并传达了曹副部长临调往香港新华分社任副社长时的一句话:“砂带在外国使用普遍,中国没有,如果不在国内建成砂带生产企业,我死不瞑目。”这句话使我铭记在心。现在我们的砂带生产线已建成并投产。曹副部长早已病逝,但他在天之灵也可告慰。这是二砂要建高档涂附磨具——宽砂带生产线的先兆。
1979年,美国诺顿公司派出副总裁韦瑟赫德先生率领三名专家到北京,向一机部解释为广州砂轮厂建设年产5000吨刚玉和年产5000吨碳化硅的建设方案,一机部通知二砂派出一名技术全面的技术人员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参加此次论证会,二砂派我参加。当晚,部领导在仿膳设宴招待美国客人,宴会将结束时,美国客人忍耐不住询问我是什么身份,部领导说,他是郑州一个磨料磨具企业的工程师,明天让他带你们去郑州参观。第二天,我和美国客人乘火车到郑州。元宽乐、王辅生等厂领导接见并陪他们参观了二砂。参观后,他们说了三句著名的对二砂评语:“磨料是头等的,磨具是中等的,不能进入北美,涂附磨具是最低等的。“元、王厂长接着说:“那么我们从涂附磨具开始合作,把二砂涂附磨具提到高的水平。”这是二砂建设高档涂附磨具迈出的第一步。
1980年10月21日,一机部机床工具总局为推动砂带项目,组织了以王翔副局长为团长的赴美国诺顿公司考察团,成员有中国磨料磨具工业公司总经理丛惠滋、二砂厂长元宽乐和我、第六设计院总设计师陈正志、三磨所工程师张念东、广东机电设备进出口公司张萍、翻译王国忠等。除全面考察诺顿公司外,重点考察涂附磨具项目。第一站到法国诺顿公司涂附磨具工厂,然后到美国伍斯特诺顿公司总部,再到特洛尔伊诺顿公司最大的涂附磨具企业参观,我们看到了具有当时先进水平的涂附磨具生产线。回国后,由我执笔写出汇报初稿。回郑前,王副局长告诉二砂要写出建设涂附磨具的项目建议书,并通知第六设计院和三磨所参加此项工作。
1981年抽调七车间的彭馨远和技术科的黄国栋和我一起编写项目建议书,收集了美国诺顿公司、德国北德意志磨具工业公司、德国布克勒设备公司以及1979年6月我参加一机部磨料磨具专业考察组赴西德考察时所收集到的各厂家资料,编成“第二砂轮厂砂带、高速磨片等制造技术引进项目建议书”,项目负责人为王辅生、黄秉麟。并请六院、三磨所参加,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其中外汇500万美元(当时汇率约1.36),于1981年11月报出。 1982年2月由二砂、六院、三磨所拟定技术引进项目建议书的审核意见书,明确项目负责人为元宽乐。1982年3月3日,一机部以一机计字217号文上报国家计委和国家进出口委和国家科委,这期间,为了争取立项,黄国栋、彭馨远同志轮流在北京长住,每次达1—2月。一年内,我进京七次之多。1982年国家计委、国家进出口委联合下达批文,以(82)进出口引字109号文批准立项,同意可对外进行工作,待可行性研究批准后对外签约。
二、可行性分析、合同谈判、签约
1982年9月应一机部邀请,美国诺顿公司韦瑟赫德副总裁率领涂附磨具专家一行四人来二砂解释建设涂附磨具生产线的建设纲领及合同条款细节,并由我方提交环境污染的国家标准等进行技术交流。参加此次会议的一机部科技司吴司长、计划司陈延福副处长、机床局计划处龙家忠处长、一机部翻译王国忠以及二砂元宽乐厂长、王辅生副厂长和我一起听取了美国诺顿公司为二砂设计的涂附磨具生产线建议书。建议书内容很详细,包括生产纲领、各产品结构比例、工艺流程,设备清单等,使我们掌握了 更多新建涂附磨具生产线的资料。会后,一机部领导要求我们组织六院、三磨所联合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
为此,由我代表二砂组织六院、三磨所抽调人员脱产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二砂由我主持,抽调技术科科长王俊杰、工程师黄国栋、七分厂彭馨远、财务科熊维锐、谢文成。六院抽调陈正志、斐景云(经济师)和三磨所高忠等,在项目建议书和美国诺顿公司建议书的基础上,调查了国内八个行业、27类产品需用涂附磨具——砂带的消耗定额和消耗量及将来的发展情况。这九个行业有①冶金行业的不锈钢板;热、冷轧钢板的加工;②木材加工行业的胶合板、刨花板、高密度纤维板加工;⑧轻工行业的自行车、钢琴、手表、缝纫机、纺织器材、小五金、电熨斗等;④机床行业的工量刀具、硅钢片、轴承等;⑤煤炭行业的液压支柱;⑥航空行业的叶片、发动机的加工;⑦汽车行业的曲轴、车身等抛光;⑧电子行业的显像管单晶硅及零部件抛光;⑨建材行业挡风玻璃、水泥构件及金属件加工。可行性分析报告最后确定年产500万m2/两班制,高档产品300万m2的方案,这是国际标准的设计方案,投资与收益比例较佳的方案。并作了投资估算、销售收入估算、生产费用估算、现金流量表净收入表、净现值分析,内部利润率,投资回收期、收支平衡分析、简单效益率、敏感性分析等。
1983.7参观法国Norton公司 前排左1龙家忠 右1黄秉麟
可行性分析报告在1982年8月完成并上报。1983年一机部组织人员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论证。1983年5月25日,二砂又呈上第二砂轮厂涂附磨具车间计划任务书(第二稿),项目负责人为厂长王辅生和我,总投资3286万元。
1983年7月, 一机部在可行性分析论证基础上,再次组织考察团对西德设备厂家进行货比三家考察,成员有一机部计划司计划处陈延福处长、机床局计划处龙家忠处长、六院陈正 志总设计师、我和工程师黄国栋、彭馨远、翻译陈天仁,同时有意吸收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参加,准备让他们投资,故中信托公司派了王文照参加考察团。考察对 象有法国的美国诺顿公司涂附磨具工厂、西德舒瓦贝设备公司、西德哈勃士咨询公司、西德北德意志工业公司和瑞士阿马克公司。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考察。
不幸的是第一站法国诺顿公司就遇到了挫折,美国诺顿公司派出史密斯先生作为全权代表飞到法国,他会谈的第一句话就宣布美国诺顿公司上层近期作 出决定,不再把 涂附磨具生产技术转让给中国,以防止中国将来成为他们的市场竞敌。我严辞指出,中国肯定能从国外引进涂附磨具生产技术,并且有能力自我建设好,今年内一定 会签合同,美国诺顿公司将来会后悔的。史密斯先生说这是高层的决策,他只能表示歉意,为了维持两年来的友好感情,诺顿公司愿意把法国的工厂全部开放。我们 花了一整天时间详细参观了该厂的生产流程、设备状况、产品质量等。之后,我们到了西德,在与西德设备厂商洽谈中,我们增加了一项要求,必须同时有生产技术 工艺的转让。西德北德意志工业公司因为也生产涂附磨具,所以在工艺技术上有很大优势,但该公司坚持一定要采用自制设备,且造价很高。似乎从该公司引进有较 大难度。彼得舒瓦贝设备公司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涂附磨具设备制造企业。彼得舒瓦贝的父亲是二砂原砂布车间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者,对二砂十分熟悉,但我们认为 该公司应有工艺技术和原布处理,该公司认为有把握找到卡普伦登公司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参予提供工艺技术。哈勃士咨询工程公司联合了著名原布处理企业——埃 拉公司及著名砂带转换设备制造企业瑞士阿马克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以增加其实力。
1983年11月,为了落实德国设备及美国工艺在涂附磨具生产线的实际使用,一机部龙处长、王辅生厂长和我及黄国栋一行四人赶赴罗马尼亚考察 其涂附磨具工厂。该厂厂长十分自豪地对我们说,她们工厂的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年产量700万平方米,准备再用自己的力量扩充到每年1400万平方米。罗马 尼亚这样的小国家,涂附磨具用量如此之大,使我们增强了建设新的涂附磨具生产线的信心。
在1983年内,我们为了争取资金,除了上一机部各司、局活动外,还对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多次走访,他们初步同意投资300万元。
1983年12月外经贸部、一机部等组织了首届机械国际贸易促进会,通知二砂到会上洽谈涂附磨具项目合同,二砂派我等八人组成工作组参加。一 机部副部长沈烈初和苍雄才及计划司、机床局等领导把我叫去,指示此次首届贸易会重点是二砂的项目,要全力以赴办好。贸促会邀请洽谈引进涂附磨具的外商组成 戏剧性地发生变化,由德国弗朗兹集团组织彼得舒瓦贝设备公司、孟泽尔纺织机械设备公司和埃拉公司为一方参加竞争。哈勃士咨询工程公司组织了德国卡普伦登涂 附磨具公司、瑞士阿马克公司为 另一方参予竞争。原来埃拉公司是和哈勃士公司一起负责原布处理工艺,现在埃拉公司反过来投奔了弗朗兹集团和彼得舒瓦贝及孟泽尔公司使我们始料不及,也感觉 到两方势力正在抗衡。会议安排两个组洽谈,第一组由我主谈,第二组由王俊杰主谈。第一组对象是弗朗兹集团,第二组对象是哈勃士公司。一组在二楼,二组在五 楼,互不通话,第1到3天是技术交底,把引进内容(产品、产量、设备技术及相应水平)列出。我们二砂全体人员白天谈判,每晚碰头把当日谈判内容互相对照, 明确第二天谈判内容,每晚熬至深夜2—3时, 热情高涨,团结一致,没有一个人诉苦。我的眼睛熬红了,陈天仁、李森定、吴继萍三位翻译有时整天不能睡,要把洽谈内容翻译出来。技术、合同条款洽谈之后, 开始合同价格谈判。谈判总代表为一机部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过惠根处长,我们中方人员集中,一组对象设在二楼,二组对象设在五楼,用电话谈判,过处长把双 方价格通过电话通报一遍,要求各方考虑。弗朗兹集团报出2500万马克,另一方又报2480万马克,后来又竞争了几轮,当啥勃士报出2200万马克时,弗 朗兹集团沉默了20多分钟,过处长提出考虑不超过半小时,突然,弗方报出2000万马克,哈方沉默好长时间,然后电话内说出方案竞争。过惠根处长宣布价格 谈判完成,由弗朗兹集团中标。谈判紧张激烈,我们是第一次遇到这种场面。
一机部的领导获知这个项目成交,决定在12月16日举行签字仪式,我马上电告王辅生厂长,请他进京代表二砂签字。在此期间,工作组又夜以继日准备合同文本,个别设备作了一些增加,合同总价调整为2048万马克。
1983年12月项目合同在北京签字
前排左3施瓦贝 右1龙家忠 右2王辅生 左1黄秉麟
前排左3施瓦贝 右1龙家忠 右2王辅生 左1黄秉麟
王辅生厂长到京后,我们向部领导汇报认为目前资金不落实,可行性研究批文未下,如果签了合同,资金及批准上有变化,二砂很难处理,沈副部长及计划司、 科技司、机床局及贸促会,国家计委的领导都到会上表示极力支持此项目,要求我们放心,并明确一定要签合同。王厂长当时说,是部里要我签的,有问题找你们。 12月16日,贸促会大厅内举行了签字仪式。
合同签字后,谈判工作组回厂时已是元旦在即了,1984年伊始,二砂正式成立2#工程办公室,抽调人员作建设准备,2#办主任为王俊杰,副主任冉繁仁,成员有黄国栋、彭馨远、郭德水、刘德成、刘素英。由我领导。
1984年2月1日对外经济贸易部以(84)外经贸技字第54号文批复与德国弗郎兹公司签订的涂附磨县生产线设备及技术协助合同(83BMSJ/200 l71'CD)生效。批文后,我们到国家计委催促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
1984年4月9日国家计委以计机(外)[1984]691号文批复“二砂宽砂带项目技术引进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任务书”。批文中建议数字 为年产500万平方米,其中高档产品300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共16200平方米,其中动力站700平方米,宿舍8600平方米。总投资3780万 元,其中,国家拨款759万,基建贷款2029万,自筹659万,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入股333万。引进资金865万美元,由国家外汇指标解决。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之后,马上进行项目初步设计,委托第六设计院搞初步设计。在设计的整个过程,都由二砂派出工艺、机械.、电、水、气、环保 等各类人员参 予,在初步设计过程中,由一机部基建局局长汤不凡和耿建德率代表团,六院派各主要技术人员前去西德进行设计协调,二砂派出2#办副主任冉繁仁和翻译陈福 恒,之后,呈报初步设计。
在此期间,还开始考虑涂附磨具的树脂结合剂问题。1984年6月23日由王辅生厂长、王俊杰、彭馨远及三磨所高忠前去葡萄牙和西德,了解涂附 磨具生产及寻求引进水溶性树脂,回国时带回草签的引进水溶性树脂合同及样品,合同应付54万马克,但只交工艺,配方文件,对生产不负责任,只同意在实验室 指导,作出产品就等于完成合同,而且所有原材料一定要德国的。我审查该合同认为对二砂十分不利,提出不能签订生效,而且我们委托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剖 析西德提供的样品,分析认为我们有能力自己研制。于是征得王厂长同意,取消了合同,以后,上 级一机部科技司要求为涂附磨具项目消化吸收拨款100万元,一机部同意了我们要求,我们与化工研究院以18万人民币签订研究五种国外树脂的研究,为以后投 产原材料国产化走出了第一步。
1984年11月23日机械工业部以(84)机基函字2493号文批准第二砂轮厂宽砂带技术引进项目初步设计,下文已体现了当时国家基建的财 政政策变化,即取消了国家拨款,拨改贷,年利息3.6%,批准总投资为4303万元,其中建安940万,设备及安装2912万,其他451万,实行投资包 干,进口设备865万美元,国家外汇解决,其中技术引进软件费不包括总投资内,资金来源:拨改贷759万,建贷2448万,中信托公司371万,自筹 705万。
1985年8月由机械工业部建设司薛军处长等来二砂主持项目土建招标,标底由六院负责,有五个单位投标,在公开场合公布各单位投标条件,由薛处长,六院郭重庆副总和我等组成小组议论对比五个单位的条件,最后确定河南省建设五公司中标,负责此项工程的土建项目。
1984年8月25日,郑州市规划环保局批复了二砂涂附磨具分厂环境影响分析报告。12月7日上报了消防措施。至此,万事俱备,选定1985年12月16日正式开工。
三、建设
现在的二砂砂带公司地址原是坟地,荒芜一片,建设二砂后,修建科在那里建了两排平房作为办公地点,后来又建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的蓄水池,要基建 长200米宽约36米的主厂房,必须把蓄水池爆破掉,要建700平方米的变压器房、空压机房和软化水处理房,必须把修建科的平房拆迁,所以在现计量室对面 建了一幢三层楼的修建科办公楼和一个2号办公室的小二层楼,同时砂带公司现厂房地下一角有地下防空洞,必须把它填平,这在正式开工前进行了三通一平。
1985年12月施工中的2#工程
1985年12月16日2#工程开工后,成立了2号工程指挥部,指挥长王俊杰,副指挥长四人:宋慎修、张克健、冉繁仁、蔡均石,由我统管此项工程,基 建、设备订购、进口安装、试车一系列工作都由我统筹。为此在我领导下,指挥部财务由基建科马竞良、石樨管理,业务由财务科李秀英主管,并统由高锡凯总会计 师监督指导,但财务支出专款专用,500元以下由2号指挥长批,500元以上由我一支笔批。马竞良,石樨列帐。为了与省第五建安公司以及后来设备安装的机 械部机械设备安装四公司,和机械化安装公司统一协调,决定由上述三个单位各出一名经理,与2号工程指挥部组成联合指挥部,由我担任联合指挥部指挥长,每周 星期四召开协调会议,协调存在问题,检查上周进度,明确下周进度。六院派出二名技术人员现场解决设计图纸问题或临时修改问题。整个工程进展顺利,施工单位 日夜施工,不断解决难题,我们基建科人员跟班进行协调和质量监督,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初步设计批准后,按设计对整个项目进行设备分交,进口设备需报机械部和国家经贸委审批,国内设备需国内订货,由机械部成套局给予安排。 1984年4月30日国家经济委员会以国经机进第429号已批准引进项目设备分交方案。国内设备合同也签订完成。1986年设备陆续到厂,由冉繁仁副总指 挥组织2号工程人员值班看守,运入主厂房,同时,与海关、商检局联系逐箱开检。开检时我们组织了中心资料室,设备科吴慈晖、张兆騂、顾茂春、范新进、何尔 虎等人都参予设备验收。在1986年9月进口设备到货前,我们还组织一个小组赴西德协调设备工作,小组成员有蔡均石、吴慈晖、顾茂春、刘素英。
1986年,机械部下达拨改贷1800万,建贷1280万,我们自筹了300万元共3300万元。但是中国国际投资信托公司通知不参予入股投 资,这样资金缺少三百多万,与此同时,国家宣布外汇汇率的变化,原订合同时西德马克与人民币比值为0.83∶1,86—87年调整到1∶2.2,进口设备 所需人民币增加了一倍多,再加上增加了水资源开发费等,资金来源使2号工程进度罩上了一层阴影。王辅生厂长告诉我,2号工程只能捧着金饭碗去讨饭,我和2 号工程指挥部的一些同志多次去机械部计划司、机床局、建设司申诉资金短缺理由,得到部的领导理解与支持,在1987年计划中又下达了拨改贷900万,特贷 725万(年利率3.6%)和建贷250万,加上自筹300万,把资金落实。1987年3月主设备全面安装,张克健副指挥长和吴慈晖、张兆騂、刘理炎、顾 茂春等大量机电人员进入配合机械安装四公司工作,机械化安装公司与动力、电力公司孙耀章、马保富、张东方、郑保全、王和平、张新彩也积极配合。1987年 6月15日土建工程完工。1988年锅炉房动力站供电等项目完成,1988年7月设备安装也基本完工。
1987年12月河南省副省长刘源(中)来2#引进生产线参观
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河南省机械厅的帮助,1987年9月5日机械工业委员会以机委建函[1987]955号下文调整二砂引进宽砂带工程项目总概算的批 复,鉴于西德马克与人民币汇率变化增加投资1739万,水资源开发23万共增投资1763万,原批准投资4610万调整为6373万,其中拨改贷3359 万,建贷1940万,自筹1074万。
1988年机械委以机委建函[1988]458号文下达关于1988年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计划的通知,机床工具局计划处李洪震处长等告诉我 们,机械委七五计划中基建项目完成最好的是二砂,有些单位甚至未开工因此要求我们务必于1988年年底之前进行项目竣工验收。为此,我们在1988年七月 开始组织对外试车验收,做好生产准备。
四、验收、生产准备与投产
基建和设备安装接近完成后,为了搞好试生产的准备和引进工艺的消化吸收工作,1995年12月6日召开了2#生产准备会议,决定在涂附磨具分 厂成立2#生产准备科,李兰英任科长,成员有何龙俊、沈丕鸿、曹新洲等,由分厂技术副厂长李砚咸全面负责。这样引进工艺的消化吸收和原材料国产化工作得到 全面和切实的展开。
对外合同谈判时规定验收条件有下列几点,即年产量达到500万平方米/两班;5种原布代表产品及14种涂附磨具代表产品均符合质量要求,其中 布的要求列出技术条件,而涂附磨具产品必须达到八十年代中期德国卡普伦登公司产品水平。1985年9月, 我们抽取了德国卡普伦登公司在市场上的产品,每种一式三份,聘请了东北工学院机械系单副教授及刘曼等硕士研究生数人到郑州,会同彼得舒瓦贝公司的专家两人 及我和黄国栋、李砚咸等一起进行砂带磨削试验,所测数据一式四份,二砂、德方各一份,东工一份,另一份连同砂带样品封起来放到银行备查。当设备投产时再取 产品作砂带磨削试验,如数据符合,质量就合格,予以验收,为此德方要求试车时应全部采用德方原材料,他们认为中国原材料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但我们要求采用 中国原材料也要试车,但同意中国原材料的产品不作为验收条件,所以试车验收时进口了试车所需的原料,而我们也在中国购入了中国原料。整个涂附磨具共需原料 96种,中国只找到80种,尚有16种仍依靠进口,但数量都不大,所以试车时原料国产化率为83.4%。
基建及设备安装期间,我们组织了三批人员出国培训。第一批从1986年10月到12月,在德国埃拉公司实习原布处理技术,人员有王俊杰、智树 君、李砚咸、李兰英、曹杰、翻译刘华堂,第二批从1987年2月到4月也到埃拉公司实习原布处理,人员有赵清河、黄国栋、吴淑哲、娄玉宾、翻译李森定。第 三批从1987年4月到6月,到苏联扎布罗士涂附磨具工厂实习制造线和转换线生产技术,由西德专家里特陪同,人员有李砚咸、张恒远、何龙俊、曹新洲、陈 锋、翻译陈天仁。三批共15人次,其中涂附磨具人员12人,翻译3人。这些同志经过3个月,甚至5个月培训,回来后成为生产和工艺技术工作的栋梁。在第一 批去德国埃拉公司实习中,王俊杰和李砚咸还和彼得舒瓦贝公司谈判,签署了验收试车的全部进口原材料清单合同。
1987年5月总厂决定成立2号工程生产准备指挥部,由尹传忠副厂长和我任正、副指挥长,抽调了一大批生产准备人员制订规章制度,进行试车考核、材料供应、工人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1987年11月原布处理生产线通过验收试车
验收试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年9月28日至11月27日为布处理试车阶段,德国埃拉公司特卡贝、本特等8名专家参加并指导。10月 28日正式开始空试车,由2号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单位进行,生产指挥部人员参加,由任国本同志负责。11月2日开始负荷试车和验收试车,由生产指挥部任国 本,赵清河等人组织,施工单位协助。11月27日验收试车全部完成。共生产95054米,五种产品,27卷。测检结果采用德方原料的五种产品全部合格。原 布处理线试生产和验收试车完成。
第二阶段为制造线和转换线试车阶段,彼得舒瓦贝先生和英国专家埃里斯先生、苏联专家斯柯奇科和尤尔达耶夫等指导了制造线的试车,弗洛先生指导 了转换线的试车工作。1988年4月6日开始,6月1日开始制造线负荷试车和验收试车,6月29日开始转换线负荷试车和验收试车。7月10日至23日进行 了制造线验收试车,试车的13种产品全部合格,磨削测试数据也符合85年9月西德产品磨削质量数据。全部试车7月份结束。试车还核定了生产能力,由余志坚 等同志计算可达年产495.75万平方米,占设计生产纲领的99.15%,故确定符合生产能力。1988年7月26日我代表二砂与彼得舒瓦贝先生签字验 收。试车之后,我们采用中国原材料在专家的帮助下从9月至11月又生产了30万平方米的产品。
总体虽然验收,但个别设备以及环保等仍存在一些问题,德方同意付给部分备件,并将环保上如树脂气味、锅炉烟尘净化、废水沉淀处理等纳入遗留工程,由总投资中解决,计163万元。
1988年11月4日二砂以二砂科技(1988)29号文呈报机械电子工业部建设协调司和河南省机械电子工业厅提出竣工验收报告。1988年 12月24日,在二砂举行了引进宽砂带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大会,机械电子工业建设司、建设中心、规划研究院、机床工具司、综合计划司等33个单位的领导及我 厂的主要领导,2号工程指挥部及各处室18个单位参加会议,共同审查竣工项目,最后通过竣工验收。
1991年6月温家宝同志(前排右2)在二砂砂带公司参观
1989年组成砂带分厂开始试生产,却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就遇到原材料供应和质量问题,德方要求的几种原布布样及技术条件早在1985年就由我 们向郑州国棉三厂、六厂和洛阳棉纺厂要求试制,三个工厂的几种布样也被德国埃拉公司确认。可试生产开始后,三个工厂都不愿生产,后来就寻求南阳棉纺 厂及驻马店棉纺厂,又寻找新疆长绒棉等原料,提供的原布质量不论从强度还是外观上都达不到要求。至于树脂委托附属化工厂生产,工艺还未稳定,树脂也不完全 符合要求。批量购入的80种 国产原材料几乎都不符合技术要求。第二个问题就是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掌握问题。由于员工对设备性能尚不熟悉,生产操作也不熟练,规章制度没有严格要求,造成 产品质量不稳定,事故多,废品多。第三个问题就是产品销售问题了。当时国内虽然有了砂带、全树脂砂布等的需求,但应用基本上还处于页状砂布砂纸上,工厂为 此专门成立第二销售处,由任国本同志任处长,销售局面一时难以打开。虽然把副总工程师王俊杰留下协助工作,但重重困难要一个个加以解决,此时砂带分厂处于 最困难的时期,工厂上下议论纷纷,“砂带工程是否引进错了”成了很多人的疑问。当时国家建贷利率猛增至年利息25%,我们建设者和砂带生产者都承担了巨大 的压力。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直至1991年5月,工厂采用承包制,并任命一位杰出的组织者赵清河,困难开始逐步克服,1993年转入盈利,直至1996 年砂带公司创造了涂附磨具年产值1.1亿元的成绩。在试生产中试制了九项国家级新产品,填补了国内高档涂附磨具的空白。
二 砂砂带公司的发展壮大,凝聚了上级领导、三届领导集体和广大二砂职工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结晶,回忆过去,一个项目的建设,需要有远见的领导决策;踏踏实实、 出自公心、不畏艰辛而努力工作的群体;勇往直前、不怕非议的敬业精神,才能有所成就。二砂砂带公司前途光明,但应注意到产品急需更新换代,只有进一步提高 质量,发展品种,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与国外产品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