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磨料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中国制造业:金融危机将成为难得的转型机遇

关键词 制造业|2012-07-24 09:37:17|来源 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摘要 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拉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1.94万亿元,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33.77%,并超过日本、德国,位居世...

 

  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拉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1.94万亿元,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33.77%,并超过日本、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制造业现状:
  
  1.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危害大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而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我国每年因为环境污染所造的GDP损失已经高达15%,同时所造成的污染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同时也成为我国关注的重点问题。
  
  2.技术创新弱,缺少关键技术
  
  创新是成为“制造强国”最基本和关键的因素。不断的创新使制造业更适应新发展,掌握新技术,迎接新挑战,拥有竞争优势。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及广阔的地域,目前,有很多工业发达国家将制造业转移进来,但大多数只是中间的加工部分,而产品制造的首——“设计”及尾——“开发”并未转进来,所以我们大部分的关键性技术仍依赖进口,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而往往引进的技术又都是落后的,在我们还没有消化、吸收及研发这种“引进的技术”时,国外新的技术又出现,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极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因创新不能获得预期回报而受挫。同时,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对外依赖度达50%,60%以上的装备需进口,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仅占30%,发明专利只占世界总量的2%,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外来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支撑。支撑中国企业生存的条件:一是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优势,靠低价格竞争,缺乏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二是依靠宏观经济高速发展支持下的本土市场优势,强宏观,弱企业。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掩盖了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尴尬,如果这种不利局面还不改变,接下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会面临严重障碍,中国的制造业可能会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3.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较低
  
  目前中国已经可以说是个制造大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是看生产效率的,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产值)所消耗的人工成本。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是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1.3倍,日本和中国比,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9.9和1.2,这已是十年前的数据,现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升了很多,换句话讲,我们的生产率在不断降低,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供应市场掩盖了这一趋势。同时,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产能力又严重缺乏,重要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这也限制了生产率的提高。尽管近些年国家强调技术革新,但技术对产出的贡献率仍很低。另外,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是32%,而发达国家是42%,工业污染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10倍。
  
  此外,我国产品的增值率为30%,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是48%,47%和41%。这说明,我国制造业投人与产出过程中存在过低的资源利用率。同时在我国优质、高效、低耗工艺的普及率不足10%,新型加工方法(如精密成形技术、激光加工技术、高速切削技术等)采用较少。例如:目前国内生产的数控机床尚缺少高效微米精度级的产品,尚需研发一些能兼顾高效化和高精化的数控制造装备以适应制造业加工关键零件的需求。
  
  4.产业结构不完整,缺少国际化大企业
  
  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只注重生产能力的扩张,从事生产型制造,还处在世界的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对环境的危害比较大。同时,我国许多公司仍然没有按照国际惯例改变其管理,导致企业竞争力大打折扣,而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导致制造业出现无序的价格竞争。而且我国的企业非常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上推销中国商品。另一方面,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但由于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合理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十分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
  
  中国制造前途不是那么糟糕
  
  第一,一些行业的产业链整合比较到位,这种行业在中国还是有优势的,比如空调、彩电行业。以彩电行业为例,从产品的零部件到平板以及最后的组装等整个过程都可以在中国完成,而类似于越南、泰国等准备承接中国制造的国家,他们在短短的五到十年内不可能完成中国整整30年的制造业的产业链整合。不过,目前这些行业在经济危机中遭受的打击很大,因为需求萎缩,我国拥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需要有耐心。
  
  第二,我们可以去做像富士康那样的整合代工商。这也是中国制造活下去的另一种途径。虽然单件产品利润微薄,但是整体利润是可观的。
  
  第三,中国企业应该去海外市场拓展终端市场、拓宽渠道,而不是单纯地盯着制造环节。过去我们企业做出口贸易的定位就是把产品卖给别人,产品卖出去后就不再管了,几乎没有想过在海外市场上怎么去做运营。而外国人把产品卖到中国、把中国作为最大的市场开发时,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来运营中国市场,如苹果手机虽然由中国企业代工,但中国市场的运营销售却是苹果公司非常重视的。
  
  事实上,目前正是中国制造去追求海外渠道的最好时机。以前我们对欧洲市场只是单纯地出口,产品由当地的分销机构销售,但如今欧洲的分销渠道在经济危机中堪称惨败,很多中国企业的欧洲订单也受到影响,大幅减少。但是欧洲的市场机会仍在,所以企业可以采取自建、并购等多种方式自己去海外建立经销渠道。如可以通过并购欧洲、印度、巴西等国家当地的区域品牌,同时将区域品牌的渠道网络收入囊中。
  
  第四,我们需要考虑外贸出口向什么方向发展。中联重科(000157)和三一重工(600031)等企业曾表示:“目前是我们瓜分海外技术的时候,而不是着重向对方卖产品的时候。以前我们很长时间拿不到他们的技术,但是现在他们的技术需要延续下去就必须要输血,而中国企业恰好能给他们输血。”
  
  第五,我国在出口方面需要进行改革。这个改革在上海的中小企业中已经可以看到。在微笑曲线中,具有定价权的是两头,一是经销渠道、零售终端,另一个就是设计能力。上海外贸公司在全国最早建立设计室,这也是上海外贸比义乌稳定的原因,义乌的外贸公司主要拿订单,而上海的外贸公司已经把大量资源放在自我设计上。

  金融危机,亦是机遇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今年的生产和销售增幅大幅下滑。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中国机械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部分产品甚至出现负增长。汽车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幅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整车出口出现同比和环比双下滑局面。

  “既是危机,亦是机遇。”亚洲制造业协会秘书长罗军说,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巨大灾难,大多数国家最要紧的任务是赶紧“止血”。但他认为,此次金融海啸对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来说,影响是“积极”的,能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企业转型升级。

  中国三大电气设备制造商之一、中国东方电气(600875)股份公司总裁枢刚认为,金融危机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也是一个机遇。“在金融危机中,谁能够站稳脚跟,谁能够不倒,谁就能占据这一行业的制高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还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全球知名咨询机构理特管理顾问公司全球首席执行迈克尔博士日前也曾表示,金融危机对中国这样具有实力的国家可能会成为机遇,尤其对于装备制造业这样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行业,是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形成自主核心竞争力、完成产业升级的“黄金机会”,做强装备制造业,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发展。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国也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速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

  张相木说,中国正在积极扩大内需,今后将加快实施在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一批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项目,加大力度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建设。而同时,在推进这些重点工程建设时,将进一步加大采购国产装备的比重。

  为帮助企业降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张相木还表示,中国将综合运用出品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贴息等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保持重大技术装备出口稳定增长。

  另外,中国还将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利用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策,缓解装备制造业当前资金链紧张状况,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磨料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郑州玉发磨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