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栏谈到目前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做实体赚钱难,做金融赚钱易。文章发表前后,笔者分别遇到两家从事金融业相关服务的优秀公司的董事长,谈及“难易”,又有些新看法。
这两家公司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创立的,都坚持至今,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导者。其中一家是上市公司,董事长说,他们能走到今天,不是“战胜”了对手,是对手被太多机会打败了。刚创业时,他们只有50万元资本,做国债期货交易软件,结果1995年国债期货交易被停掉,就转攻证券交易软件,当时A股低迷到日成交额只有2亿多元,但他们相信,只要证券市场不关闭,只要能提供更快更强更稳定的系统,就能活下去。
这是一家没有背景、靠专注专业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司,而同业中那些有背景、有关系、赚钱很容易的公司,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退出了。“我们越来越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那些很容易赚的钱不是我们该赚的,我们赚那些难赚的钱,心里反而踏实。”什么是难赚的钱?就是通过市场竞争、依靠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被挑剔的客户选择后赚到的钱。
另一位董事长比较了他的公司和类似软件公司的利润,他的公司利润3亿多元,其中受惠于政府各项扶持补贴的不过1000多万元,占比很少,而有的公司一半利润都是靠政府扶持补贴。有人建议他聘个快退休的政府官员,专门跑政府跑政策,他说:“我有那个精力,还不如更好地做市场。”
笔者不久前在安徽和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交流时,他说,曾经听一位来考察的中央领导说,“那些和政府保持一定距离的企业反而是靠得住的企业,他们专心于市场,不会给政府添麻烦。”
放长时间看,那些优秀的、专注于市场、很少揩纳税人的油(政府财政主要是纳税人的贡献)的企业,往往能大有成就,为行业和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不靠知识文化、不靠管理创新却能暴富,这种现象确实不少,但一时赚“易钱”不代表拥有长期价值,更遑论高价值和得到社会尊重。中国的脊梁,是那些怀抱理想、不怕苦怕累、时刻努力、永远坚持的人,他们是中国经济真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