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2年的春天来得似乎有点儿晚,而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春天更是踪迹难觅。日前,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公布了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受全球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我国船舶工业...
2012 年的春天来得似乎有点儿晚,而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春天更是踪迹难觅。日前,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公布了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受全球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受到了严峻考验,三大造船指标同比下降,工业总产值增幅下降,船舶出口出现下滑。今年,“负增长”注定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词。
寒意正浓 部分船厂面临严峻考验
从上面的数字不难发现,从去年开始困扰我国造船企业的订单荒依旧没有得到缓解,在去年同期承接新船订单量急剧下滑的基础上,今年的新订单量同比又下降了四成,我国船舶行业寒意正浓。
由于船舶市场持续低迷、新船订单枯竭、船东新船预付款比例大幅下降、银行信贷投放收紧等原因,我国造船企业流动资金大幅减少,多数造船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同时,船东接船意愿不强,要求延迟交船、更改船型、延期付款的现象也在增多,致使船舶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严峻考验。特别是部分中小船舶企业频频出现船台空置、资不抵债、停产、破产等情况,景象有些凄惨。
记者在山东黄海造船有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该公司为应对涂层保护新标准实施,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和完善造船工艺流程,注重化解诸多不利因素,2011年仍建造完工各种船舶103艘,35万载重吨,实现利润5.08亿元,上交税金3.05亿元。2012年计划造船完工量将达到44万载重吨,手持船舶订单也已排到2013年。然而,在这一连串漂亮的数据背后依然存在隐忧。2011年,黄海造船新承接订单仅为20万载重吨,用其全年订单量与完工量相比则不难发现,企业也就吃个“半饱”。山东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周安昌说:“在威海船企中,黄海造船的状况还算不错,目前许多船企没有新开工船舶,处于勉强生存、停产与半停产的状态。”
持续低迷 船舶业步入深度调整期
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预测,2012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船市持续低迷,船价也无回升迹象,我国船舶行业将步入深度调整期。
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为7000 万载重吨左右,而承接新船订单不会有明显起色,由于造船完工量超过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仍将持续下降。此外,我国应交付的船舶中大部分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承接的低价位船舶,预计船舶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将出现负增长。
造船企业何时能迎来复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全球经济影响,特别是受船东聚集地欧洲发生的欧债危机影响,我国船舶工业至少还要经历3 年的调整期。“最近一两年,整个经济形势回暖的迹象不明显。要等到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形势出现好转后,船企的订单量才能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海监83”船的总设计师和研发者张炳炎判断,中国船舶工业的复苏要取决于国际经济形势,今年可能要到达最艰难的时刻,到2013 年探底并逐渐复苏。
苦练内功 为船舶注入低碳“基因”
“不要认为过了2013 年船企日子就好过了。造船行业的新一轮复苏将是以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船型的开发为前提的,因此谁掌握了新技术、开发了新船型,谁就能占得先机。”张炳炎说,国际海事组织一系列新标准、新规范即将出台,比如新船能效设计指数就对船舶的能效和二氧化碳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船舶设计制造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已成为大趋势,谁不掌握这方面的技术,就会接不到订单。
据悉,下一代造船技术主要包括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目标的绿色造船技术,以通信导航为主的信息技术和更加人性化的设计等。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灿刚说:“船企只有苦练内功,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我们不仅紧盯风云变幻的市场和不断升级的造船新技术、新规范,加大创新力度,研发新船型,还要加强管理,为船舶注入低碳‘基因’,加速绿色造船。此外,黄海造船还将产品结构定位于客滚船、重吊船和远洋捕捞船舶, 像我们建造的‘ 渤海金珠’号就是我国首艘自行设计的大型客滚船。”
门槛很高 试水海工不能一哄而上
如何转型升级?有不少船企已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在不断提升船舶建造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上,积极试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中国的船企调结构、转方式的步伐正在明显加快。今年前两个月,除继续推进三大主流船型优化升级和加大接单力度外,中国船企还在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的承造方面取得突破,山东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就接到了一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总包建造的订单。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包张静表示,承造海工装备是整个船舶工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海工类业务与普通造船模式并不相同,技术门槛很高,行业自律非常重要。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也表示,因为与发展能源有关,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目前非常红火,但是该行业门槛很高,决不能一哄而上。“目前,不少企业对海工装备不够了解,认为像造船一样,先进去抢占一席之地再说。
海工装备业与传统造船业大不相同,不仅对制造技术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设计的要求更高。”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总地质师茹克认为,试水海工装备制造业是条很好的出路,但造船企业要谨慎,不能急于上马。海工装备的需求量是由海底油气的勘探结果来决定的,“像南海具体有多少油气量可开发尚未确定,船企一哄而上,极易造成海工装备产能的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