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磨料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中小企业缺钱“不借是等死 借是找死”

关键词 中小企业 , 信贷工厂|2012-03-10 09:33:44|来源 中国企业报
摘要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小企业饱受冲击,尤以沿海外贸加工制造企业为甚。订单荒、招工难、高税负和高成本等重重困难,让中小企业深感重压。然而,真正让中小企业面临生死挑战的问题,则是缺钱...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小企业饱受冲击,尤以沿海外贸加工制造企业为甚。订单荒、招工难、高税负和高成本等重重困难,让中小企业深感重压。然而,真正让中小企业面临生死挑战的问题,则是缺钱。
  “可以说,资金瓶颈严重制约了我们企业的持续发展。”浙江一家电子公司的负责人张先生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我国中小企业集聚地的沿海地区加工制造企业主,张先生的话颇具代表性。多数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小企业主表示,“钱荒”是他们目前面临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问题。

  资金困境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企业就开始出现资金问题,甚至一度徘徊在停产边缘:没钱买原材料,没钱发工人工资,企业一直亏损。但为了稳住客户,不让工人流失,即使亏损也不能停工,否则将来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了。”张先生无奈地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张先生的电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外贸加工中小企业,年产值约一千多万元人民币,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地区。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成本太高、利润太薄、需求萎缩。”张先生分析说,“我们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和生存空间压力越来越大,诸多因素导致资金链时刻面临风险。”
  张先生还向《中国企业报》记者介绍,据他了解,像他这种情况的沿海中小制造企业很多,“为了坚持生产以渡过眼前资金危机,几乎能想的办法都想到了,比如找亲戚朋友帮忙周转。最后实在不行,就去找相对便宜一点的民间高利贷。”
  “好在高利贷我不敢借太多,利息太高的也不敢要,否则企业死得更快。”张先生说,“我知道高利贷的风险,所以除亲戚朋友帮忙,凡是利息太高的我坚决不要,哪怕借再多给我也不要,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关键是这两年听到的有关借高利贷后最后还不了钱的坏消息太多了。”
  “我也想过去银行贷款,可跑了几次,人家都说条件不符合,风险太大。”张先生感叹道,“就目前经营环境,资金流非常充裕的企业毕竟少之又少,不借钱不太现实,可是借了利息太高麻烦会更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困境。而资金的匮乏会使中小企业生存更为困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银监会测算,目前我国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中型企业为90%,小企业为20%。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更加凸显。
  全国人大代表、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谷文涛认为,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老问题,2011年这一问题更显突出。资金短缺是目前造成一些中小企业关门倒闭的主要原因。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归根到底是由于金融体制与广大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有太大的差距,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近年来的调研,中小企业2008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2009年是没订单,2010年是用工荒,2011年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交织影响造成的生存困境。2011年小微企业陷入更为严重的融资困境,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指出,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小微企业贷款意愿强烈,而供给却不足,这成为目前的首要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有巨大的社会问题。”
  另据记者了解,我国中小企业不仅存在贷款难、融资渠道单一,而且融资成本也高。
  据浙江政协专项民主监督调研组一份报告显示,部分企业即使贷到款,银行通常会对小企业实行基准利率上浮30%—50%的政策,加上存款回报等费用,小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高达15%左右,实际贷款成本接近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不借是等死,借是找死”,有人如此评价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成本重压
  公开资料显示,中小企业占据我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我国有45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中小企业数量占到99.28%,再加上150万多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90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超过90%,贡献税收占比近55%。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我国中小企业资金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既有企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经营环境发生大变化等因素,也与我国金融体制局限有关。
  上述张先生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近两年来,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价格持续上涨,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企业经营利润大幅降低。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一项数据显示,近55%的企业表示,盈利“低于正常水平”。其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差,而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上升。
  全国人大代表、峨眉山乐山大佛旅游集团总公司董事长马元祝表示,“税负过重也是成本推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1年10月,民建中央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民营企业家认为税负“很重”或“较重”,15.6%认为“一般”,仅0.5%认为“较轻”。而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反映,中小企业实际税负已经超过30%。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刘迎霞表示,在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环保压力增大、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多重压力下,一些不断积累的不利因素导致小微企业出现了成长性弱化、盈利能力弱化、转型升级能力弱化等“三弱化”倾向。在这种背景下,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眼下靠帮扶,长远靠升级。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为中小企业资金困难指点迷津,“如今的金融行业在给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方面仍然处于一种混战的局面,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都对扶持中小微企业出台了文件,但近两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进入紧缩阶段,银行进入国有企业的资金变成长期投资,银行只有收紧对中小微企业的放贷规模。”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高风险和高成本的特点。对于众多面临资金饥渴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十分谨慎。
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也困扰着政府和银行。从银行的角度讲,面临两难选择: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是国家政策,这需要银行在资金、贷款等各方面来支持;同时,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交易主体,也要按市场运行规则控制风险。因为与有资产和信用作贷款保障的国企和央企相比较,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确实存在着硬件不够的问题,所以对其放贷业务不可避免地会承受相对较高的风险。
  有银行业人士也表示,一味地指责银行的观点有失偏颇,从企业自身来讲,加强管理、扩大销售、深挖潜力、积极转型才是走出资金困境的主要解决办法,不能将所有的期望寄托于银行。银行即使提供资金支持,也只能是暂时让企业渡过难关,企业“强身健体”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探索“信贷工厂”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兴则经济兴。面对中小企业资金困境日益凸显的难题,“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
  事实上,中小企业融资难早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民间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自身,一直在寻求融资“破题”之道。
  从政府层面来看,国务院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就陆续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政策。2011年10月12日出台9项金融、财税措施;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包括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努力缓解融资困难在内的4项政策措施。
  中欧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微博)认为,中小银行才是中小企业贷款的主力军,而大银行由于成本过高,给小企业贷款会造成收益、成本的不对称。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还要靠大力发展草根性的金融服务机构来解决。
  专家指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需组建中小银行,专门服务中小企业,这方面海外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资料显示,美国目前仍有9000多家地区性中小银行,同时还有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美国政府主要通过中小企业管理署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向小企业投资。日本目前有5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保险和担保;为新设立企业、经营困难的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贷款等服务。
  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各金融机构也在探索“信贷工厂”、“网络银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广东中山有村镇银行,其客户主要为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和个人,通过老板的诚信度、企业纳税情况、订单、开工率、销售情况等来做评判,且程序简单,一般贷款两三天就能发放,最快只要一天。
  同样,在浙江金华,有一种叫做“信贷工厂”新业务模式备受关注。“信贷工厂”将银行比作工厂,中小企业像是原材料,进入“流水线”后先后要经过几个加工环节,就是营销、销售、业务申报、审批、支用、客户维护和贷后管理,银行派出7组“工人”,每人把住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批量生产,每天每月每季度对次品进行预警、回收或诉讼追讨。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微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关键要打造政策性的融资机制,在现有情况下不应都依靠银行等机构的“输血”。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磨料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郑州玉发磨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