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落后的被淘汰,新生的走向未来,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之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本应一样。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从高能耗转向低能耗,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
落后的被淘汰,新生的走向未来,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之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本应一样。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从高能耗转向低能耗,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污染转向绿色。这应该是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将为中国梦绘出可持续的未来。但事实上,偌大的中国,淘汰落后和产业升级并非易事。几年来,工信部出台了严格的淘汰企业目录,给出了量化的目标,但在淘汰了一批落后企业之后,产能上却仍然控制不住,出现了越淘汰越过剩的奇怪局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产业升级的障碍究竟在哪里?
产能过剩,与多年形成的投资拉动型经济不无关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把中国经济从危机中快速地拉了出来,但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产能释放过快,在外需不振、内需乏力的现实下,产能过剩已令九大行业百病缠身。
产能过剩淘汰遇阻,盲目追求GDP的思维难辞其咎。各级政府以为,GDP就是财政收入,就是就业,就是政绩。面对国家强硬的落后产能淘汰政策,各地利用假重组、先建后报、关小建大等手段应对,监管难以到位,加上地方政府因各种原因帮忙掩盖,政策最后总是执行不力。
但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提上日程,转型升级箭已在弦,不可不发,落后的产能,再也不能在投资政策和地方保护中苟延残喘。
不能否认,产能即使落后,也同样贡献着就业岗位、拉动着经济增长,但在人力成本上升、能源资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高能耗、粗放、技术落后的产业已经不可能有前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我们是耗资源、出苦力、挣小钱还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层次谋得更高的产业附加值,应该是一个非常明确的选择。着眼于短期目标、忽视长远发展只会让我们错失机遇。
更何况,产业不升级,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国家不但难以塑造在国际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居民收入翻番”也将无从谈起。我们的产业层次不高,造成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产业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职工工资收入增长就是无源之水。同样,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也不可能带给我们一个生态文明。雾霾多日,笼罩半个中国,老百姓喘气难,环境污染之重,同样不会给我们的经济喘息之机。
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势必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这件事,必须从全局上来把握,能不能做好,也将关系到经济能不能持续、就业能不能稳定、收入能不能增长、环境能不能好转等许多方面。各地应该认识到,如果一个企业产能过剩,产品积压,企业因为没有销售利润而造成亏损,最后倒闭是天经地义的事。保护一个落后企业只能让自己背上一个包袱,到最后只会积重难返。
在这件事上,在政府行政强制之后,更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真正做到择优汰劣,让转型升级走上自主向前的道路。我们应通过财税政策,让创新企业得到更多的激动,让落后企业不再受到政府的保护。让落后企业环境污染的成本、技术落后的成本、效率低下的成本最终反映在产品的成本上,让创新企业的技术优势、环保优势最终反映在价格优势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市场发挥选择作用,让落后企业有压力,让创新企业有动力。落后产能的淘汰、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就会变成自然而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