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十一五”以来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的简要回顾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自2001年4月正式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的领导下,在机...
一、“十一五”以来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的简要回顾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自2001年4月正式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的领导下,在机械工业产学研各界的支持下,在全行业标准化工作者的努力下,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标准化工作为促进机械工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为:
——实施标准化战略,已成为机械行业各界的共识,得到了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近些年来,机械工业各行业出台的产业政策和规划,都把标准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标准化已成为促进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企业已成为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投资者和受益者。
——一大批重点领域标准的制定,夯实了机械工业振兴的基础。如依托“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研制了一批关键技术标准,有效地推动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组织开展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空冷机组、核电常规岛汽轮机、+800kV直流输电设备、1000kV交流输电设备等方面标准的研制,为增强我国重大装备的自主研发、引领行业重大技术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实施《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化发展规划》和《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化发展规划》,推动了高效、节能、低(零)污染的优势产品进入市场。2006年-2011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3795项、行业标准2801项。截止到2011年12月底,机械工业领域国家标准为6622项、行业标准为7656项。
——标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机械工业标准“超期服役”的状况有所缓解。“十一五”期间,在安排的3982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中,修订项目为1677项;3953项行业标准计划项目中,修订项目为2614项。2011年下达的413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中,修订项目比例为34%;1041项行业标准计划项目中,修订项目比例为38%。
——围绕机械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及时淘汰了一批不适应机械工业发展的标准。“十一五”以来,通过复审标准,废止了1035项机械行业标准。
——承担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主席和副主席、提出的国际标准提案总数明显增加,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机械行业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由5个增加到9个,主席和副主席由4个增加到7个。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进一步加强,为机械工业标准化发展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十一五”以来,新组建了78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会。目前,机械工业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会达260个,委员超过8000名。
近年来,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机械工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标准化工作与机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国家标准化发展目标相比,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不适应和跟不上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国际标准化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标准化技术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扬成绩,改进工作,努力把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做得更好。
二、“十二五”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是机械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也是做强做优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围绕《“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按照“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机械工业发展战略,“十二五”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将努力做到“六个坚持”,服务于机械工业的转型升级。
(一)坚持把建设机械工业强国目标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历史使命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逐步完成了由小到大“量”的积聚,跻身世界机械制造大国行列,令人振奋。但我们深知,机械工业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还处于中低端位置,大而不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国际市场上话语权、议价权的弱势地位,表现出的是产品附加值及价格的差距,实质上产品标准主导权的缺失,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改变我国机械工业在竞争中处于受制于人的不利和被动境地,标准化工作肩负重任。
(二)坚持把推进规划贯彻落实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抓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是抢机遇占先机做好各项工作的抓手,标准化工作也要自觉把推进机械工业总体规划贯彻落实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遵循“更快速、更有效、更完善”的标准化新理念,制定好贯彻落实规划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并切实加以推进。
(三)坚持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主攻方向
牢牢把握实现产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坚持把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是“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标准化工作要紧扣主题、把握主线,重点从四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完善机械工业标准体系的结构和布局,加快建立有利于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装备的标准体系,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二是加快高端装备、新兴产业装备等高技术含量标准制定,夯实产业发展技术基础。三是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节能环保、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等标准制修订工作力度,为机械工业调结构、转方式提供支撑保障。四是加强标准化宣贯工作,提高全行业标准意识,指导企业开展达标对标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标准制定与实施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技术服务水平。
(四)坚持把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战略目标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做精企业、做强行业的根本所在,也是产业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必由之路。标准是技术积累、技术优化和技术应用的集中体现,是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之一。标准化的基本功能就是总结科技研发创新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规范化、普及化。这就需要标准化工作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到产业、产品的自主创新中去寻找题目,及时将自主创新技术标准转化为产品标准,提升标准水平,以标准为桥梁和媒介来加速自主创新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并以此加快自主品牌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产业提升竞争力。
(五)坚持把中国标准国际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长远方略
随着机械工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利用好、运作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仅是机械工业的发展机遇,也是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一方面要瞄准国际市场,积极主动尽早介入,实质参与与机械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标准制修订,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力争把我国的自主技术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另一方面要用好各种资源,积极推进我国技术标准在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应用,支撑机械工业在全球市场的发展。
(六)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基础
标准化工作要落实“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在实现机械工业由大到强进程中充分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关键在人,重点在队伍。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要进一步创新标准化人才建设理念,创新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进一步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提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标准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尽快建立起一支能够攻克难关、担当重任,并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高端专家队伍,为机械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做好人才储备。
三、2012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要点
2012年是贯彻落实《“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2012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要在强管理、攻高端、增能力上狠下功夫。
(一)加强系统管理,谋划标准化科学发展
一是及时出台《机械工业“十二五”标准化规划》。目前,国家《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发布,高端装备规划也形成。依据这些规划,修改、调整好机械工业标准化规划,努力使其准确把握标准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内在规律,做到目标科学、思路清晰、重点明确、措施可行,成为国家标准化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强化标准制修订过程管理。要加强高端装备标准体系研究,指导标准项目申报工作;要注重项目提出阶段的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建议质量,使项目及时、准确体现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对标准化的需求;要增强标准起草、征求意见、审查等制修订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探索标准争议协商解决机制;要做好标准复审与标准立项的紧密衔接,及时修订或淘汰不适用标准;要重视标准报批工作,提高标准报批质量和缩短标准报批周期。
三是积极探索标准化与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按照“科技先行、标准支撑、质量推进、协同发展”的工作思路,主动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等国家重点任务,建立标准化跟进和配套机制,推动重大标准预研、制定和应用,实现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标准化、产业化有机衔接,协同发展。
四是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部署,抓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绩效考核评估、奖惩和推出机制的实施,确保标准的质量水平;做好技术委员会组建和换届工作,广泛吸收机械工业各方专家和代表参与,提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推进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互派联络员的工作,实现各标准相互衔接、协调协同;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培训工作,提高委员的程序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主攻高端,提升标准化支撑能力
一是围绕《“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高端装备产品、新兴产业装备、民生机械装备、关键基础产品、基础工艺及技术等五个重点领域,积极推进标准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在把握好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标准需求的基础上,做好标准的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统筹和部署标准化制修订工作重点。
二是结合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重点做好以重大技术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标准制定,抢占技术竞争制高点。围绕机械工业强化基础战略,加强大型及精密铸锻件、关键基础零部件、加工辅具等标准制定,适应高端主机产业规模迅速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开展节能环保、污染防治、新能源装备、机械产品再制造等方面标准制定,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工业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标准维护。2012年,要重点加强标龄10年以上标准的修订工作,尤其是涉及高端装备领域主机产品标准和配套零部件标准,同时做好标龄5年以上标准的复审工作,着力解决标准技术老化、不完善、不配套等问题,废止市场已不需要的标准,提高标准整体水平。
(三)突出重点,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
随着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际标准竞争、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策略。为此,要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分析和研究,完善我国机械工业标准体系,避免因标准不符合或滞后对我国机械工业造成伤害。要尽早介入、实质参与事关我国出口机电产品竞争力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充分反映我国利益和技术要求,增强产业、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要积极支持将我国集技术、产业和市场相结合的自主技术标准推向国际,争取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实现突破,做到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话语权。
(四)强化服务意识,推动标准实施
一是加大标准化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机械工业各界对标准化工作的认知度和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倡导以标准为依据的生产、服务、贸易和消费等行为。
二是继续制定年度重大标准实施计划。组织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行业协会开展对机械工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标准的宣贯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核心、标准起草及实施单位为主体的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工作体系,畅通标准实施信息反馈的渠道。
三是继续加强标准起草人员和标准复核人员培训,规范标准制定工作,缩短标准的报批周期,确保机械工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质量。
四是结合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以标准适应性和标准实施后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为重点,开展标准实施效益评价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