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社科院12日发布《产业竞争力蓝皮书》,称按照2011年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人均收入难以提高的“中等收入陷阱”考验,建议通过提高产业...
中国社科院12日发布《产业竞争力蓝皮书》,称按照2011年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人均收入难以提高的“中等收入陷阱”考验,建议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整体国民收入水平。
产业竞争力全球第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张其仔教授昨天指出,中国按世界银行的标准2011年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从中低收入国家到中上等收入国家。
张其仔表示,经过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全球很多国家比较发现,中国目前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全球位居榜首,排在中国之后的分别为德国、美国、日本,从总体情况看,中国产业竞争力能力非常突出。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中国开始变为中等收入国家。2007年,中国人均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中端。今年,根据2011年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被列入中上等收入国家。
或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很多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即一个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放缓,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中等收入陷阱”这一现象首先于拉美地区出现,继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开始出现。
张其仔表示,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居全球榜首,德国、美国、日本的竞争力紧随中国之后。但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存在结构性缺陷,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蓝皮书指出,跟第二产业相比,中国的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明显较低。中国的竞争优势仍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虽然较高,但这主要是由外资企业带动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低迷、美国对人民币升值不断施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增加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蓝皮书表示,长期以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一直是中国竞争力最强的产业,应提高这些产业的生产率;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竞争力,但其发展正受制于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不足的制约,需要加大研发投入。
蓝皮书认为,明年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将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美国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大小。如果全球贸易量下降,将对中国造成不良影响;如果美国《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获得最终通过,中国最有竞争力和对美出口增加最快的产品将受较大影响。
蓝皮书还指出,在中国内部,东部沿海地区依然维持强势。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是中国产业竞争力最强的省份。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与东部相比,差距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