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以开发自然资源,进行后续加工,依靠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成长的资源型企业而言,大力培育低碳产业链,不仅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以开发自然资源,进行后续加工,依靠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成长的资源型企业而言,大力培育低碳产业链,不仅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中平能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建生告诉记者,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目标,是打造健康低碳产业链、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
煤炭利用从高碳向低碳转换
中平能化集团是我国品种最全的炼焦煤和动力煤生产基地,产能5000万吨,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尼龙化工生产基地,尼龙66帘子布、工业丝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为实现煤炭资源利用从高碳向低碳的转换,近年来,中平能化集团构建了以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四大核心产业和电力、高新技术、建工建材、装备制造、物流贸易5个辅助产业为内容的“4+5”产业格局,构筑了“3+2”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独立项目或矿点为基础,以相关产品或产业链延伸为主体,以园区多项目综合布局、集中循环利用平台的点、线、面循环经济模式,从而使资源利用实现了最大化,高碳变成了低碳,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大幅增长,企业跨上了科学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持续发展的轨道。
目前,中平能化集团已经拥有一批以资源循环再“生”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企业群,如年产6万吨碳化硅精细微粉的易成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光伏硅刃料工业园区,“阳光”产业为企业铺就了“阳光”大道;独具特色、科技含量高的朝川矿、首山焦化公司、蓝天化工公司已成为河南省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典范。尼龙化工公司己二酸CDM项目是发达国家在中国大陆尼龙行业建成的首套用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清洁生产装置。该项目2007年12月16日一次开车成功,每年可少排温室气体约合7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009年,中平能化集团投资7100多万元,完成污染源治理项目41项,年抽放利用瓦斯突破1亿立方米,处理尾矿水3800万吨,减少排放煤矸石、粉煤灰300万吨,减排焦炉煤气8640万立方,复垦土地、恢复生态1.1万亩,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8004吨标准煤,节能率达到11.7%,圆满完成河南省下达的节能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底即将建成投产、由5个项目组成的20万吨尼龙66盐成套项目,完全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技术,将煤炭采选、煤焦、尼龙、化纤等上下游产业完美对接,使产业链内的煤、焦、焦炉气、粗苯等资源相互转化利用,就地吃干榨尽,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煤基化工产业链。
从今年起,中平能化集团还将在5年内陆续投资230亿元人民币,建设16个高度关联的优势项目,扩大尼龙化工产能,继续完善产业链,壮大技术优势,努力打造全球最完整、技术含量最高、循环经济特征最明显、最具竞争力的尼龙化工基地,继续巩固世界一流尼龙化工基地的地位。
陈建生说,如今,我国已明确表示要将低碳经济写入“十二五”规划,将其作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作为中平能化集团,我们将抢抓低碳发展先机,突出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强化节能减排,全力打造布局更集中、产业更集群、要素更集聚、资源更集约的低碳产业链条。经过3到5年的努力,将形成3—4个年营业收入超 300亿元的产业板块,集团年营业收入超1500亿元,挺进世界500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化工集团。
国企战略重组要“强”字当头
实施战略重组,目前已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策略。对此,陈建生认为,国有企业实施战略重组,目的并不是要单纯的做大,更重要的是做强。大不是目的,强才是核心、强才有竞争力。
中平能化集团是由原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两个中国500强企业联合重组创立的一家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作为河南省最大的国企战略重组案例之一,中平能化集团的融合发展受到广泛关注。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企业战略重组的繁重发展任务,中平能化集团以超常规深度融合、强势增长的业绩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中平能化集团列为国企战略重组的成功范例。
重组后的新集团优势尽显:营业收入突破 800亿元,原煤产量达到4580万吨,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创出历史新高。企业战略重组产生了“1+1>2”的倍增效应。通过战略重组,中平能化集团聚集和放大了原平煤集团、神马集团各自的优势,激活促进了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
“新集团并不是两家企业的简单相加,我们不求一味的做大,而是更加注重在‘强’字上下功夫。”陈建生说。
“强”字当头,就是使企业的基础更牢固。煤炭产业是集团的安身立命之本,对集团的战略支撑作用不可替代。集团加快重点工程进度,更新大型机电装备,为煤炭产能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一矿产量突破500万吨,成为河南省首家500万吨级矿井;集团原煤产量达到4580万吨,创历史新水平。集团将加快省内外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在平顶山本部,改造和建成一批500万吨级矿井,在陕西、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建成千万吨级矿井。
“强”字当头,就是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集团通过构建一流的产业体系,提升资产和经济运行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战略重组使中平能化集团的产业链条得以对接完善,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原煤—氢、精苯、液氨—尼龙66盐—工业丝—帘子布—橡胶轮胎,尼龙化工企业作为一条贯通上下游产业的纽带,把集团的核心产业和辅助产业全部有机融为一体,构建了中平能化集团具有最大关联度、最好成长性、最强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产业,并成为全球煤化工行业到尼龙化工行业最完整、循环经济特征最明显的产业链条。
“强”字当头,就是要驰骋国际市场。中平能化集团先后与杜邦、米其林、英威达、罗地亚、巴斯夫等40多家世界企业500强和跨国集团建立了贸易、资本等合作关系。在煤化工、尼龙化工和高科技产业等领域,超前谋划建设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工业丝、帘子布、尼龙66切片、石墨电极等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世界叫响中平能化品牌。
谈到集团下一步的发展,陈建生充满信心地说:“中平能化集团将继续在做强上下功夫。我们将用两到3年时间,使集团的煤炭年产销量突破6000万吨,形成4—5个年营业收入超200 亿元的产业板块,集团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再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产业规模优势和市场控制力进一步增强,煤炭年产销量突破1亿吨,形成3—4个年营业收入超300亿元的产业板块,集团年营业收入超1500亿元,挺进世界500强。”
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担重任
企业做大做强,就应为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陈建生对记者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应当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勇担重任。”
据了解,过去一年里,中平能化集团把“战危机、保增长、促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苦练“弯道超车”技术,打出了漂亮“组合拳“,打赢了经济下滑“阻击战”和上行“冲锋战”,企业发展呈现出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2009年跃居中国企业500强第80位,名列中国企业效益200佳第92位,成功实现了反周期发展。
据陈建生介绍,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八个加快”,中平能化集团今年的工作要突出“三个重点”,即“保增长、调结构、增活力”。
他说,担重任必须要保增长。加快发展等不得也慢不得,今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总体预期好于去年,我们要牢牢扭住发展这个中心不动摇,抓住有利时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去年原煤产量4581万吨、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原煤产量5000万吨、营业收入1000亿元的目标,再经过3到 5年的努力,挺进世界500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化工集团。
担重任必须要调结构。这几年,中平能化集团在应对危机中调整结构,在调整变化中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形成了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四大核心产业和电力、高新技术、建工建材、装备制造、物流贸易5个辅助产业,集团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整体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下一步,中平能化集团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向5000万吨级矿区迈进,打造百万吨级尼龙产业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千万吨级焦化基地,建设百万吨盐化基地,使核心产业更突出、辅助产业更强大,在现有产业规模提高档次的同时,把集团最完整的煤基化工产业链打造成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链,实现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相统一,通过调结构实现高质量的持续稳定增长。
担重任必须要增活力。企业的活力主要体现在体制顺畅、管理科学、理念先进和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今年中平能化集团要通过优化配置管理要素激发活力,做到物流迅捷畅通、资金流安全高效、信息流集成灵敏,使三级管理架构下的各个层面真正活起来,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要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开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加快占领高端市场,逐步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健全自主创新体系,以集团能源化工研究院为中心,以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省级技术中心为支撑,以一批专业研究所为基础,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有效转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使科技成为发展的强大引擎和不竭动力。
“保增长、调结构、增活力的思路,集中体现了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主题。保增长是第一要务,调结构是重要手段,增活力是必要保障,三者相互支撑,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陈建生最后说,“中平能化集团将全面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实成效,充分发挥国有特大型企业在支撑、引导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骨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