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磨料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三中全会释放十大信号

关键词 三中全会|2024-07-19 14:19:59|来源 任泽平
摘要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7月18日,公报发布。值此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会议释放十大信号:第一,总基调是进...

image.png

       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7月18日,公报发布。

       值此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会议释放十大信号:
       第一,总基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要更“进一步”,包括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平衡、安全和可持续性。“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是五年任务规划。
       第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两个毫不动摇”,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化改革包括包括土地要素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资本市场改革、技术及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资源环境要素改革等。会议在强调活力的同时,对公平的重视程度提升,强调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会议利好新基建、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会议对创新发展、科研成果转化是利好。
       第五,推动新一轮财税改革。短期稳增长、提振预期,中长期保障民生与社会治理。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有三个:一是优化税制结构,二是推动央地责任划分与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三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预计后续消费税改革和财政扩张是重点。
       第六,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改革以化险、发展和监管并重。一是金融化险体现“化债+监管”长效模式;二是金融发展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高水平开放”为两大主线;三是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预计未来金融业将以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为主进行高质量发展,避免空转和脱实向虚。
       第七,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根据国际经验,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办法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农业发展。
       第八,健全社会保障,完善生育支持和高质量养老体系。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预计未来将积极对应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大鼓励生育力度。
       第九,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预计绿色发展和新能源革命是大势所趋。

       第十,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三中全会对宏观政策表述积极,7月底将召开政治局会议,预计将有稳增长政策出台。

       1  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三中全会提到,“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对公平的重视程度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法:“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的总基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改革要更“进一步”,包括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平衡、安全和可持续性。具体包括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教育科技人才、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城乡融合、改善民生、绿色发展等方面。
       “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2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一大市场
       三中全会提到,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放得活”,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管得住”,意味着政府仍然需要在关键领域进行有效监管,维护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失灵,确保公平竞争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了“56789”的重大作用,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应加强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完善法律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法治,适当约束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正常经营的干预,将更多领域向民企、外企开放,提升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包括包括土地要素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资本市场改革、技术及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资源环境要素改革等。
       土地要素改革。建立健全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以常住人口增量为主要标准供给城镇用地,推进市场化的跨省换地。目前,土地是各项要素中市场化改革最为滞后的领域,潜力极大。从城乡角度看,应加快建立健全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进而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推行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挂钩,对人口增长的地区加大建设用地供应,对人口减少的地区要减少土地供应。
       劳动力市场改革。要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地区集聚的客观规律,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地提供。
       资本市场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加快上市公司监管、证券公司监管、证券投资基金监管、债券监管等各领域立法修法,及时评估完善业务规则,从制度上保障资本市场良法善治。
       技术及数据要素改革。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制定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和交易的政策;加强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快速发展,以保障技术和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安全;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监管设计,构建与市场并进的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保护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
       资源环境要素改革。建立健全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加强总量控制、优化分配机制,逐步扩大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使得交易主体、商品种类和交易方式更加多样化,如碳排放配额和用能权指标的有偿取得机制。
       3  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中全会提到,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2023年9月7日,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对“新质生产力”定义作出系统性阐述;3月5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关键。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重要的上游投入部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传统制造业,降低运营成本,扩展应用场景。
       三是,“人工智能+”,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数字基础设施是以数据创新为驱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主要涉及5G、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基于此类技术形成的各类数字平台。
       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处理好新的生产关系。未来,我们需要:1)更高素质的劳动者;2)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3)更广泛的劳动对象,如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作为劳动对象之一。
       目前,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快速发展,深化融合实体经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2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2023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363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666万户,互联网普及率为77.5%。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报告显示,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在制造业、零售业、电信行业和医疗健康等四大行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用率分别达5%、13%、10%和7%。
       4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三中全会提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只有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应该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改革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体制机制,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如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紧密合作;2)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优化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等。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通过国家层面的统筹和协调,集中资源力量,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国家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集聚全国的科研力量和资源,进行重大科技攻关。
       “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从认知与获取层面、研发层面和落地层面共同推进,三位一体实现科教兴国。首先,认知层面,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让每个人尽可能得到教育机会,提高意识,扩大基数,这是大众创新的地基。第二,研发层面,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协作体系。切实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收入待遇,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第三,落地层面,推动产学研结合。有效地实施产业政策,重点在于支持基础领域、而非补贴特定企业,组建研发联盟攻克技术难关。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5  推动新一轮财税改革,短期稳增长、提振预期,中长期保障民生与社会治理
       三中全会提到,“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短期稳增长、提振预期,中长期保障民生与社会治理,新一轮财税改革势在必行。短期,需求不足需要政策扩张,宏观税负趋于下行,制约地方财政;央地财权事权不匹配;土地财政拖累较大,地方财政吃紧,地方债务风险增加,需要新税源。中长期,老龄化加重、保障民生等需要财政加大支持。
       2018-2023年财政收入年均同比增长3.4%,低于同期复合GDP的增速;2023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较2021年高峰下滑31.76%,连续两年拖累地方财政收入;2023年地方收入占比占54%,但支出责任占比86%。地方税种范围较窄,而刚性支出较多。
       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有三个:
       一是优化税制结构,培育地方税源,改革和完善消费税、增值税制度;
       二是推动央地责任划分与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适当提高中央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三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财政收入上,规范征税收费;支出上提高效力;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体系、防范债务风险。
       更具体的措施可能在消费税改革,包括税收归属权下移;扩大征收范围、纳入更大范围的高端服务业和高档奢侈品等高消费产品;征收链条后移,从生产端转向零售端转移。
       6  金融改革,化险、发展和监管并重,服务实体经济,高水平开放
       三中全会提到,要“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
       金融改革以化险、发展和监管并重。一是金融化险体现“化债+监管”长效模式;二是金融发展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高水平开放”为两大主线;三是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第一,金融化险,推动“化债+监管”。 要“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第二,金融发展,对内,继续健全融资市场、更好地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对外,继续保持高水平金融开放。
       继续健全多层次融资市场,如VC/PE、并购重组等,即发展多元化股权投资:企业可根据自身定位,通过VC风投、IPO、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取融资。打通多层次渠道,以免造成“一窝蜂”上市乱象。
       发挥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定位作用。多层级金融机构互相配合,明确责任划分,更细致地服务实体经济。将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定位为宏观维稳角色,在顶层政策导向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可因地制宜,推出符合当地情况的特色金融服务。
       方向上,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加强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融资便利度,短期有利于汇率稳定,长期有利于实体经济活力。国际清算银行(BIS)2022年调查显示,近三年来人民币外汇交易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由4.3%增长至7%,排名由第八位上升至第五位。
       第三,金融监管,力求从根本解决问题,“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时度效,扎实稳妥化解风险,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4月12日,国务院第三次发布新“国九条”,意在严监管、防风险,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弥补制度短板,核心在于推动资本市场从融资市转变为投资市。新“国九条”有九大亮点:一是明确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导向,二是发行制度迭代升级,三是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四是加大退市监管力度,五是加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六是加强交易监管,七是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八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九是加快资本市场法制建设。
       7  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城乡融合不仅意味着城市向农村输出发展,也包括了激活农村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等方式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增收机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以县城作为重要载体,链接城市和乡村。通过提升县城基础设施、拓展城市功能,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升级。县城不再仅仅是行政中心,更是经济、文化、社会的中心,为周边乡村和城市提供服务和连接。
       “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和完善城镇化的相关制度。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面积的扩大,还包括产业和人口向城镇的合理分布,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提升城乡规划、建设和治理的融合水平。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应该:1)推动“三权分置”土地改革。分离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此举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2)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3)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规范集体财产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
       在健全基本体制的基础上,完善强农惠农富农的支持政策,提供财政、金融、技术等多方面支持,提升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
       8  健全社会保障,完善生育支持和高质量养老体系
       三中全会提到,“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保支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在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型消费潜力巨大。我国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2022年为3.0%,欧元区为19.6%(2023年),日本为21.0%(2022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7.0%,低于OECD国家(60.3%),其中,日本、美国、英国、韩国分别为55.6%、68.8%、61.9%和48.1%。
       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鼓励生育。1)从税收优惠、托育服务、教育投入、女性就业权益、辅助生育等方面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2)从社保支持、延迟退休政策、养老金融产业等方面打造高质量养老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初次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再分配方面,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

image.png

       9  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三中全会提到,“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力,推动多方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发展绿色经济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从国际看,碳减排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碳中和的行动中。1992年签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确定《京都议定书》,2016年全球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巴黎协定》,以推动全球尽早实现深度减排。从国内看,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能源过快消耗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碳达峰碳中和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带来深刻变革,为能源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机遇,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可兼顾短期稳增长和长期高质量发展。我国在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139万亿,年均3.5万亿元,占2020年GDP的3.4%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在此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既可为宽信用开拓新渠道,又满足长期高质量发展战略。
       10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统筹发展和安全
       三中全会提到,“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落实好宏观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引领全球治理,主动塑造有利外部环境。”
       人口、地产、债务三周期叠加,外部环境复杂,有效需求不足,预期较弱。二季度经济放缓,物价低迷,名义GDP增速弱于实际;上半年GDP名义增速4.0%,实际增速5.0%。
       下半年稳增长压力仍较大。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回暖是上半年经济支撑项,但受全球制造业复苏和贸易摩擦影响,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
       会议两次提及新质生产力,短期可提振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长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政策的难点在于平衡好发展和安全。房地产仍为经济拖累;基建投资受制于化债;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与强监管并重。
       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财政扩张扩大总需求,同时加大对新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配合降息降准。提高微观主体活力,提升就业和居民收入,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image.png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磨料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郑州玉发磨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