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1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12月,CPI同比增速掉头向下,PPI实现三连降。
接受记者采访的机构人士指出,此前带动CPI上行的拉动项猪肉和鲜菜,在当月成为了拖累项。工业品价格有所回落则是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叠加原油等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影响。预期2022年通胀压力相对温和,个别月份或破“3”。
对于货币政策,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稳增长和保就业,通胀相对温和也为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供了一定空间。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宽信用降成本仍需政策发力,市场对于调降5年期LPR报价利率的预期有所升温。
猪肉价格降幅扩大带动CPI同比涨幅回落
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猪肉价格降幅扩大是带动CPI同比涨幅回落的主因。据统计局测算,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6.7%,影响CPI下降约0.8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指出,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6.7%,降幅比上月扩大4.0个百分点。不仅如此,冬季腌腊进入尾声,加之生猪出栏有所加快,猪肉价格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11.8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宏观分析师应习文分析,局部地区疫情影响,鲜菜价格、能源类相关项目价格,以及上一年12月大涨带来的高基数也都是CPI同比回落的原因。从2021年全年看,CPI同比上涨0.9%,较2020年的2.5%明显走低,主要是猪肉价格走低和疫情两方面的影响。
多指标指向最终消费需求仍然疲弱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当月数据的一个特点是,随着煤炭、高耗能等原材料价格继续下跌,价格传导效应也部分减弱。例如,在PPI生活资料中,衣着价格结束连续5个月上涨,食品、日用品价格涨幅也明显收窄。但从CPI表现来看,衣着、家电等生活用品价格仍然呈现超季节性上涨。这表明中下游行业的成本压力进一步缓解,而终端需求仍在逐步恢复,意味着未来中下游行业的盈利空间有望改善。
春节假期临近,为了抓住这一消费旺季的关键时间点。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启动了促消费活动。1月10日“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正式拉开帷幕。活动由商务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共同指导举办,福建、上海、辽宁、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广西、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厦门、青岛、深圳等多地同步举办启动仪式。
记者注意到,这些促消费活动形式包括:购车补贴、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以及新一轮消费券发放等。
1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分析认为,新一轮促消费政策发力,叠加“共同富裕”政策落实落细,有望撬动储蓄释放,提振消费。
预期2022年通胀压力相对温和,个别月份或破“3”
2021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远低于3%左右的全年目标。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国内通胀的压力大概率也已经过去。此前市场一直关注的点在于随着上游价格向下游传导,后续CPI可能会有一定的上行压力。但是现在上游价格已经开始回落了,同时下游因为疫情消费的回暖依旧还需要时间,随着时间后移,价格传导的幅度只会越来越小。目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经开始企稳回升,需要关注后续油价的走势。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记者表示,2022年,服务业将缓慢修复、猪肉拖累作用减弱,带动CPI中枢回升,但PPI向CPI传导作用步入尾声、国内需求整体偏弱将制约其上行斜率,CPI增速将温和反弹,个别月份破“3”概率偏大,全年约增长2.3%。全年包括CPI和PPI在内的综合通胀水平,将低于2021年。
应习文认为,当前全球通胀压力仍然高企,而我国通胀压力相对温和。预计2022年春节期间1、2月份我国CPI会有一定季节性扰动,随后仍将保持相对温和,PPI则大概率继续下行。
猪肉价格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近期市场对于猪肉价格拐点提前到来的预期强烈。申万宏源研报指出,市场参考能繁母猪存栏量及猪业协会监测场新生仔猪数分析认为,生猪供应的最高点应出现在2022年3-5月。该预期不仅仅在资本市场广泛传播,在农业农村部多次强调和提示后,养殖端,尤其是出栏节奏更加灵活的散养户亦对此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一致性预期。这一预期,叠加元旦猪肉价格“旺季不旺”,猪价下跌加速,产业端对后市猪价的预期愈发悲观,出栏体重下降明显。降体重出栏实际是透支短期供应,上行拐点也将提前。
华西证券研报也认为,10月初以来的猪价超预期反弹并未扭转能繁母猪产能去化的大趋势,11月能繁母猪产能环比去化幅度仍有1.2%,节后猪价下跌可能导致产能去化幅度进一步提速,将加速猪周期拐点到来。
市场“降息”预期升温
12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与上月相同。近期,“降息”预期有所升温。
高瑞东对记者表示,为应对三重冲击下的经济压力,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的积极作用,2021年12月,人民银行通过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中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并引导一年期LPR报价利率下调5BP。
“但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宽信用降成本仍需政策发力,因而,市场对于调降5年期LPR报价利率的预期有所升温。”高瑞东说。
应习文认为,在新冠疫情仍反复的情况下,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稳增长和保就业,通胀相对温和也为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供了一定空间。
伍超明认为,是否降息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内部均衡,主要看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情况,二是外部均衡,要考虑跨境资本流动、汇率波动等因素。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实现内部均衡是主要目标。预计2022年通货膨胀水平要低于2021年,对降息与否的影响较小。当前我国需求收缩、预期转差,有必要采取逆周期降息措施稳定需求。流动性供给方面,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是首选,欧美式大水漫灌只会延缓甚至阻碍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已经存在的金融风险,并产生新的增量风险,无益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因此,降息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并不矛盾,目标都是稳需求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