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2022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对外发布《后疫情时代中国能源经济指数变化趋势》、《电力中断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等八份研究报告。
其中,《后疫情时代中国能源经济指数变化趋势》报告认为,2021年能源经济强势攀升后回稳,新能源行业具有综合发展优势,能源稳定供应仍依赖传统能源行业。
报告执笔人唐葆君教授表示,2020年疫情初期,宏观经济触底,而能源经济企稳并带动宏观经济回暖。2021年疫情后期,宏观经济反弹,能源经济平稳上升,稳固应对疫情反复带来的影响。总体来看,疫情期间,能源经济指数攀升后回稳。究其原因,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下,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协同并进:疫情初期,新能源车电池、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应用等新能源行业加快升级,刺激经济复苏;后疫情时期需求反弹,煤炭等传统能源行业加大供给,起到“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唐葆君还提到,具体而言,补贴政策退坡使新能源整车行业降温,但上游电池行业投资高热,长期看整车行业热度有望回升;新能源车电池、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应用等行业,优势明显,短期内可作为投资者优先考虑的行业;电网自控、水力发电等行业指数,长期持平且表现较弱,需加大技术或服务创新,挖掘新的增长点。
同时,《电力中断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报告指出,未来电力中断在供应链中影响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将更加凸显,保障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该报告执笔人曲申教授认为,在“国内大循环”的形势下,电力系统和社会产业经济网络等系统高度互联,电力中断将带来不可忽视的系统影响。总体来看电力中断会造成复合效应叠加,除电力中断地区生产受到直接冲击外,由供应链网络传播带来的间接损失更是占总体损失的70%。未来电力中断影响在产业网络中传播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将更加凸显,保障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除维护电力系统物理安全外,未来应当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市场机制完善以及停电后重点产业区域协同恢复等方面做出努力。
2021年是“双碳”目标开始执行的第一年,全国各地在积极布局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全国碳中和目标下各省碳达峰路径展望》报告执笔人余碧莹教授认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国层面的统筹规划与各省份层面切实的行动举措。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各地区要坚持发展优先、因地制宜,协调处理好减排与发展、整体与局部、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以及青海、云南、贵州等具备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的省份建议先行达峰。河北、四川、吉林、江西、广东、新疆等省份在经济增长势头明显、能源转型势头强劲的条件下,需争取与全国同步实现达峰。内蒙古、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份需要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争取尽早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