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维权、坐车顶哭、怒砸豪车……种种堪称戏剧性的场景频上热搜,成为汽车消费者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也阻碍着汽车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汽车消费者期待已久的“新三包”出台,有望提振汽车消费信心。
与现版汽车三包规定相比,“新三包”最大的变化在于加入了新能源汽车故障“包修、包换、包退”的相关规定。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和保有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渗透率也已超过10%的大背景下,汽车“新三包”规定将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等电动汽车主要零部件纳入到“三包”范畴中,在保障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将提高二手新能源汽车的保值率。此外,汽车“新三包”还增加了针对纯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起火故障的退换货条款,有望终结目前电动车起火事故各方相互推诿、责任认定不清的行业乱象。
正如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汽车“新三包”规定适应了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和保有量快速增长、私人用户购买成为主力的趋势,是与时俱进地保障汽车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新三包”还将家用汽车产品的三包适用范围扩大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车辆,并不再对用于出租或其他营运目的的家用车进行限制,拓宽了享受“三包”规定的车辆范围。这对于平行进口汽车消费者、有意购买汽车用于营运的网约车司机等都是好消息,有望挖掘这些群体的消费潜力。
不过,“新三包”并非万能,许多汽车消费中的具体问题仍然难解。在近日中消协发布的今年上半年消费者投诉量统计中,汽车及零部件以22268件的投诉量高居第二,同比增长18.72%,这固然有汽车销量持续增长的因素,也应该看到一些长年纠结在汽车消费领域的难点。据中消协分析,投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信息差的误导营销、新车质量问题频发、汽车金融陷阱。具体而言,一是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在车型配置、营销宣传、履行三包、产品迭代等方面不充分告知,导致后期发生各种消费纠纷;二是同一故障多次维修却得不到彻底修复,消费者频繁往返4S店,耗时费力;三是贷款购车时,部分汽车经营者打出“零利率”旗号吸引消费者,实际免息车贷不等于免费贷款,消费者还要额外付出手续费。此外,随着汽车智能网联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一些新的功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消费者大量的行驶数据存在泄露风险。
从中不难发现,汽车消费“痛点”大多仍在“三包”之外。即便是在“三包”之内的问题,也存在执行难的问题。例如关于“7天退换货”的规定,“新三包”明确指出:“家用汽车产品自三包有效期起算之日起7日内,因质量问题需要更换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或者其主要零部件的,消费者可以凭购车发票、三包凭证选择更换家用汽车产品或者退货。销售者应当免费更换或者退货。”然而,谁来界定、如何界定是否“质量问题”、是否“需要更换”?这种扯皮现象在此前出现的热点汽车维权事件中已然出现,至今仍未有最终结果。
“新三包”的部分内容也引起了业界的不同声音。例如消费者在汽车质保期不在4S店做保养视同脱保的行为,在汽车“新三包”中改为了“经营者不得限制消费者自主选择对家用汽车产品维护、保养的企业,并将其作为拒绝承担三包责任的理由”。也就是说,在汽车厂商授权4S店之外自主进行维修保养的消费者,也可以享受三包政策。但业内人士认为该条例有失偏颇,如果消费者在没有相关车辆经验和资质的“路边店”维修保养后出现了问题,还能享受三包,这对经销商并不公平,并有可能滋生一些灰色领域。
在全球疫情、芯片供应不足等各种不利因素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市场增长无疑对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不仅是“新三包”的出台,从生产者到销售者、从修理者到消费者,汽车消费链条的所有参与者都应将安全和责任意识放在首位,方可化解汽车消费之痛,真正提振汽车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