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的外贸突围之战怎么打?如何能够危中求机、实现发展?
4月3日,第一财经、中国贸易报和米奥兰特共同主办了“抗疫情稳外贸”网上直播沙龙第四场,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后疫情时期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外贸的弹性与韧性。
海外疫情持续发酵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其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比利时《华商时报》社长罗玉宏表示,比利时进出口的份额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特别高,高达70%。他指出:“目前影响波及比利时所有的外贸企业,例如从中国进口的企业基本停工停产;所有的服务行业也基本停止了;除了和医疗、食品相关的少数行业之外,所有的行业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中国贸促会驻波兰代表处首席代表郭培东表示:“波兰当地政府采取了紧急的措施阻断疫情的传播。采取的措施和其他国家大同小异,主要是保持社交距离,很多工厂、机构都停止运营,实行远程办公,关闭了一些商业场所。除了食品商店和超市之外,其他人员容易聚集的地方都被关闭了。可以说整个波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的状态。”
郭培东谈到,整个中东欧国家基本产业结构比较类似,同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基本相似。他以波兰为例,2019年中波两国贸易额为278亿美元,其中,波兰从中国进口239亿美元,中国从波兰进口39亿美元。波兰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包括机电产品、家用产品,而这些产品也是在这次疫情当中受到比较大影响的类别。
“目前在波兰已经有这样的声音出现,认为疫情后,各大经济体对整个产业链布局、对自身全产业链的布局,会产生一些不同的看法,可能会重新考虑到今后的产业分工布局,这对中国的企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目前在波兰等中东欧一些国家,这方面的声音还是挺大的。”郭培东说。
阿联酋乐勇集团董事长王乐勇表示,目前物流等方面问题很严峻。他指出:“中东尤其是阿联酋高度依赖于进口,因为物流不畅,对贸易类企业的影响非常大。阿联酋这几年,除了维持石油产能之外,主要发展建筑、房地产等行业。这次疫情对当地的建筑相关产业影响很大,物资供应不上,工地大量停工。但这反而刺激了当地内需,近年来,阿联酋政府鼓励当地制造业发展,因为之前大量物资需要从国外进口,如今当地的制造业、零售业等迎来一些商机。”
面临着下半场的冲击
“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外贸整体的增长韧性还是很强的,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给外贸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现在疫情全球蔓延,外贸企业还面临着下半场巨大的冲击。”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
赵萍分析,难度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接单难。“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很多国家采取了封国或者严格限制出入境的措施,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如果想跨境参展,进行业务洽谈,签订新订单都成为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几乎不可能完成,所以签新订单实际非常难。保住老订单也面临着我们主要贸易伙伴国内市场需求受到遏制的影响,国外的需求其实明显下降,这是导致新订单下降的重要原因。”她说。
其次,履约难。对于已有的订单来说,由于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国际航班中断措施,或者减少航班,导致供应链出现了中断,并且国际航运的速度也有所减缓,通关、报关流程会变得更复杂,检验检疫的要求更多。
赵萍表示:“目前我国全货机只有173架,占我国民航运输机队的4.5%。在国际航线上,我国靠全货机进行空运的占比只占到运货量的51%,客机的副舱运载量占到国际空运量的49%,所以断航对于外贸企业履约产生很大影响。”
第三,贸易壁垒大幅度增加。“我们最近看新闻,很多国家争抢防疫物资,相互截留,有些国家出台抗疫物资出口限制措施,贸易壁垒大幅度增加。另外,由于全球粮食减产,而且最近还有人炒作粮荒,有8个国家限制出口粮食。”赵萍说。
第四,抗疫物资的出口需求特别强烈,很多国家愿意到中国来采购口罩、呼吸机、防护服等抗疫物资。国内企业顺势而为,现在号称已经有上万家企业转产口罩,生产能力非常强,有一些企业在积极申请欧盟、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认证,在当前外贸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抗疫物资的出口反而成为重大的亮点。
如何寻找突破?
通过此次疫情大考,外贸行业也暴露出自身的短板和不足。赵萍认为,市场多元化的步伐不够快,出口产品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都是我国外贸企业的短板。
在郭培东看来,中国企业需要在建立自主品牌、提高防风险能力方面下功夫。他说:“在波兰等中东欧国家新兴市场上,很多中企还是贴牌为中东欧企业生产,或者给其他大型企业做配套,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自主品牌,整体效益并不是很高。出口外向型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对风险的把握能力比较弱。”
中国贸促会驻墨西哥代表处总代表胡凡分析了中国与墨西哥间的外贸情况。他说,中国的高端和低端产品在墨西哥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墨西哥贸易大部分依赖于美国,以及墨西哥最擅长制造业等原因,中国产品尤其是中端产品在墨西哥处境艰难。
“但受此次疫情影响,墨西哥积极从中国采购医疗防疫物资。”胡凡表示,墨西哥也逐渐意识到与中国贸易往来的意义以及中国庞大市场的重要性,例如墨西哥每次都派出庞大的代表团参加进博会。
本叔咨询顾问公司创始人朱子斌表示,供应链是中小企业的短板。他说:“很多中小企业重头轻尾,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客户端,但是在供应链上下功夫不够,这也是他们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的地方。”
认识到自身不足后,外贸企业该如何危中寻机,找准出路提升自己、实现突围,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外贸的弹性和韧性,海信国际营销助理副总裁李友波分享了海信的经验和做法。他介绍,一是坚持产品创新,同时积极洞察市场需求变化,研发新产品。海信近期在国内市场推出了一款新的健康空调产品,其特点是“开机三分钟,满屋是新风”,并取得了25%的市场占有率。二是重视本土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疫情在海外蔓延时,海信部分分公司给海外员工提前发工资,让员工有钱储备食品和物资,还主动给员工邮寄口罩等防疫物资。三是保持与客户共赢、双赢的心态。例如在疫情到来之际,积极了解全球的疫情发展情况,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情况,不断地提示商家,利用自己的计划管理体系,提醒客户当前的库存是否适宜、是否会带来相应的风险。
“经过此次疫情,企业或许可以换一种思维,变找客户为找代理,代理商很重要。”王乐勇认为,在国外培养自己的代理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开展市场本地化,提高防控风险能力,有利于企业进行品牌、质量、服务一体化运作。
罗玉宏提出,在海外的中国小微企业一定要抱团取暖。例如在跨境电商领域,阿里在欧洲列日机场的物流仓库建设完毕之后,吸引了一大批中国物流企业入驻,这样一来提高了电商包裹的分拣、派送、分发效率,也有利于海外仓的建设与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各国都出台了很多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计划,外贸企业在自己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时候,可把相关支持政策用好用足。同时,外贸企业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同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联手抗疫。”赵萍建议,比亚迪、上汽五菱等汽车企业转产口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自身能够尽快恢复生产,生产所需的防疫物资,而且在防疫物资生产量足够大以后,向上下游的供应商、合作伙伴提供,从而使整个供应链能够尽快复工复产。在政策支持方面,赵萍表示,当前政策的着力点要给企业输血,提供相关的融资支持,避免企业资金链断裂,使企业度过困难期;另外,出台的政策要鼓励企业加快市场多元化、创新发展,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寻找更有潜力的市场,为中国外贸增长创造更多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