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有两朵云,一种是拿来主义的云,一种是自主可控的飞天云”,今年4月南京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副总裁李津一席话掀起巨大波澜。3个月过去,阿里云又在自主可控上迈出新一步。
8月1日,阿里云发布ET工业大脑开放平台,基于该平台,合作伙伴可以轻松实现工业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建模,并且快速构建智能分析应用。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这相当于“诸葛亮在身边”。
“ET工业大脑开放平台可以让不懂工业的工程师一年就能取得阿里云以前的成绩。如果已经是行业专家,你可能做出来的百分比会更高。”闵万里说,无论是阿里云的工程师还是合作伙伴的工程师,都需要到产业中去。天天在会议论坛上发言的专家们很难拿出产线上的百分比。
据介绍,ET工业大脑将向工业领域的ISV开放,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解决方案。未来,客户只需要两步就可以打造智能工厂,即先通过数据工厂实现快捷上云,再基于AI创作间训练出工厂的专属智能。
为什么要做开放平台?闵万里解释,开放意味着普惠。工业数字化转型有三层——产线数据的采集、基于数据的全局决策、分析结果与控制指令的实时下达,ET工业大脑只做其中的三分之一,即基于数据的全局决策,其他环节都与生态伙伴合作。
他补充称,“工业大脑的目标是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嫁接到生产线,帮助生产企业实现生产流、数据流与控制流的协同,提升产线效率,以自主可控的路径实现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我们的目标是,3年接入100万台制造业生产线”。
据悉,ET工业大脑开放平台将开放3大行业知识图谱、19个业务模型、7个行业数据模型以及20+行业算法模型,同时,生态伙伴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编程,将行业知识、大数据能力、AI算法便捷地融合到一起,为工厂量身定制智能应用。
企业在ET工业大脑开放平台上,只需两步就可以打造智能工厂,即先通过数据工厂实现快捷上云,再基于AI创作间训练出工厂的专属智能。此外,该平台还极大降低了操作门槛,普通工程师也能轻松进行操作,项目实施周期从过去的6个月缩短至最低6天。
会后闵万里在接受观察者网在内的媒体采访时透露,阿里云的AI技术与工业产线嫁接的最难点在于:一是打破固有认知,不用最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他说,图象识别、人脸识别、扫码支付、语音对话、聊天机器人都不是产线中最核心痛点。他们需要敢于告诉企业主,他们使用的是其他的人工智能技术,即产线协同。
二是找准发力点。闵万里认为当有一百条道路可以选择,而最后只选两三条不是一条条去尝试,恰恰是智慧的体现。
截至目前,阿里云已经成功服务了协鑫光伏、中策橡胶、正泰新能源、攀钢集团等数十个工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在良品率、成本、霄龙等方面实现突破,帮助企业创造利润数十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创造巨额利润的工业大脑团队仅有20余人。
基于自主可控理念下的阿里云近年来也表现颇佳,阿里巴巴集团2018财年财报显示,2018年1月至3月,阿里云营收43.85亿元,同比增长103%。2018财年营收133.9亿元,同比增长101%,季度营收连续12个季度翻番。
闵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改革开放刚开始,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生产线。设备遇到问题,请外国的老专家过来。他听一听,然后指一指,问题解决了。收费1万美元。”这在当时被称为金手指。
现在,“我们找到了一条自主可控的道路”,“再也不用求德国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