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国家工商总局获悉,当前我国改革效应持续释放,市场主体持续繁荣发展。通过改革,一方面创业创新热潮持续高涨,新设市场主体达到新高点,与此同时,新产业新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有助于打造经济新引擎,进一步催生发展新动力。
制造企业向好趋势突出 新产业新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9814.8万户,其中,企业3033.7万户,个体工商户6579.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万户,分别占30.9%、67.0%、2.1%。按2016年底全国人口计算,2017年底,平均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71户,比上年增加7.7户;平均每千人拥有企业21.9户,比上年增加3.1户。
新设企业的结构效应显著,制造业企业向好趋势突出。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企业增速放缓,第二产业增速领先,第一产业呈现负增长。一、二、三产业新设企业分别为20.1万户、107.9万户、479.4万户,分别同比增长-15.2%、29.9%和7.5%。制造业延续2016年以来的回升态势,继续较快增长,全年新设企业51.8万户,同比增长16.3%,与整体经济走势相吻合,体现了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受整顿规范金融市场以及进入门槛的限制,金融企业继续呈现负增长,新设企业同比下降18.5%。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增速,同比增长34.9%。
新产业新业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动力。2017年,新兴服务业继续快速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33.4%、24.3%、17.8%。在一些经济转型成效显著的地区,各类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更为突出。
从地域看,东部地区继续保持数量优势,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增长较快。2017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新登记企业344.3万户、115.9万户、115.2万户、31.9万户,分别同比增长6.8%、16.6%、11.4%、15.5%。从各省市看,有16个省市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5个、中部5个、西部4个、东北2个,区域差异比较明显。
当前新设企业发展活跃,对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据新设小微企业开业一周年活跃度调查,2016年新设小微企业发展总体良好。表现较为活跃,周年开业率保持在70%左右。经营状况基本稳定,开业企业中,近八成开展了生产经营活动。带动就业作用突出,户均从业人员由开业时6.1人增加到7.3人,增长19.7%。2017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预期目标,新设企业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同时,新增企业扩大了纳税基数,为税收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主体只要就业有扩大、税收有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会不断增强。
企业品牌意识越来越强 相关部门将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出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不断增强的趋势。同时,随着科技创新加快,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特别是大量服务经济的涌现,直接促进着消费经济的繁荣。
企业和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将进一步增强,对商标品牌保护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的商标品牌意识会越来越强,打造特有的商标品牌将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引导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是随着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商标申请量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二是随着商标品牌市场价值的持续上升,对质量变革的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三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企业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商标品牌的国际化步伐将加快,商标国际注册将会进一步增长。四是商标品牌作为生产经营者的商誉标志,作为消费者选择的品质标志,对商标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将进一步加强。
不过近期企业也有反映,商标注册、变更仍然存在收费高、时间长、程序繁等问题。同时,各种仿冒、傍名牌等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也成为国内外生产者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对此,国家工商总局等相关部门,将会不断加强消费维权,强化消费维权监管执法力度,建立联合打假工作机制,开展跨领域、跨区域联合打假。加大流通领域重点商品质量抽检和公示力度。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实现“部委全联动、省级全覆盖”。开展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形成消费者满意度指数发布机制。加快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二期建设,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支持消协组织开展比较试验、消费教育和公益诉讼等,进一步提高消费维权能力。
同时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助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继续深化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提升商标审查评审科学化、无纸化、智能化水平,2018年底前商标注册审查周期缩短至6个月。强化商标知识产权保护,以驰名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老字号注册商标为重点,从严从重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提高商标品牌建设与服务能力,加大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力度。推动中国商标品牌国际化,提升企业商标海外维权能力。
继续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下半年全国范围内推开“证照分离”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今年“证照分离”要进一步扩容,并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对此国家工商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证照分离”这项工作最早在上海自贸区试点,后来推广到上海浦东,现在在全国进行试点。这项工作的意义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证照分离”这四个字很简单,后面蕴藏的真实涵义是减少行政审批。之前“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多证合一”,现在的“证照分离”旨在“照后减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目前已将2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中的87%改为后置审批或取消。
2015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上海浦东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国务院文件明确提出,通过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进一步清理和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推动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由审批改为备案,推动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提高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释放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全国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累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此项改革在上海浦东试点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积累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市场主体办证难问题得到缓解,创新创业活力有效释放。改革分为5种情况:一是取消审批;二是取消审批,改为备案;三是简化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四是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五是对涉及公共安全等特定活动,加强市场准入管理。
下一步,国家工商总局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今年上半年,要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及时总结改革成效。下半年,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推动“照后减证”,大幅减少行政审批,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