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磨料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我国将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智能升级聚焦高新信息技术

关键词 中国制造 , 智能制造|2017-05-25 09:54:59|来源 通信信息报
摘要 “中国制造2025”持续推进。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下一步将因地制宜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和智能制造示范区,择优创建一批“中国制造2025”示范
       “中国制造2025”持续推进。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下一步将因地制宜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和智能制造示范区,择优创建一批“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合理制定了逐步提升制造业的方案,将助推我国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试点示范推进制造业升级
       国务院常务会日前部署以试点示范推进“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会议指出,下一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化创新驱动和政策激励,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以高端装备、短板装备和智能装备为切入点,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积极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结合,鼓励制造、电信、软件等企业跨界合作,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会议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和智能制造示范区,择优创建一批“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支持在政策和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形成智能制造创新氛围和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区域。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认为,此举旨在通过试点示范推广经验,带动全局,激发起市场主体创新积极性,意义重大。同时,在试点示范中注重鼓励和引导各地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型制造业体系,推动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据悉,今年工信部将扩大试点示范城市(群)覆盖面。选取20-30个城市(群)继续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创建,指导试点示范城市(群),先行先试。
       智能化成“中国制造”突破口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不管是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还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智能制造都是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当前,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的融合创新步伐正在加速,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把这两个优势发挥好,不仅能补上短板,还能加快整个工业化的进程。”当前,互联网已融入生产制造各环节,关键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步伐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效应明显。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61.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33.3%。47%的大企业搭建了运营协同创新平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运营成本平均下降了8.8%,经营利润平均增长了6.9%。
       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制造业潜力巨大。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实现了突破性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不仅有量的突破,更有质的飞跃,成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不仅催生出个性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还可以开辟新市场,化解过剩产能。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徐晓兰认为,人工智能为智能制造赋能,中国应抓住新旧动能转化的历史机遇。
       智能制造升级需联动机制
       当然,智能制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网络技术、工厂车间、产品物流、产品设计服务等等层面,如何全面驱动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
       首先,优化我国制造业布局。针对性地发展各地优势产业,将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合理分布,随着“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持续扩围,示范和带动作用有望解决目前不少地方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落实中的各自为战、盲目布局、缺少有效路径等突出问题。
       其次,需要优化产业环境。“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等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据悉,工信部今年也将重点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联动配合。
       再次,最关键的就是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目前我国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这就需要重点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化制造的支撑能力建设,突破和发展智能化关键共性技术和高端核心技术能力。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磨料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郑州玉发磨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