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光伏产业延续了2015年以来的回暖态势,总产值达到3360亿元,同比增长27%。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继续位居...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光伏产业延续了2015年以来的回暖态势,总产值达到3360亿元,同比增长27%。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50%,继续位居全球首位。数据显示,前五家多晶硅企业平均毛利率超20%,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15%,部分生产辅材企业毛利率甚至超过25%,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向好。
2016年以来,我国光伏企业智能制造持续推进,生产自动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单位产出用工量明显下降。企业兼并重组意愿增强,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比如易成新能成功重组赛维LDK、隆基股份收购美国太阳爱迪生公司的马来西亚工厂等。先进晶体硅电池技术研发多次打破世界纪录,黑硅制绒、背面钝化等一批高效晶硅电池工艺技术产业化加速,已建成产能超过10GW,单晶和多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20.5%和19.1%。
在“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下,多家企业在境外设厂,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境外已建成的产能超过5GW,生产布局全球化趋势明显。2016年,我国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品出口额约为138.4亿美元,同比下降11.3%,这主要受我国多家企业在海外设厂就地生产影响。对印度、土耳其、智利、巴基斯坦等新兴市场出口显著提升,对欧美传统市场出口占比降至30%以下,进一步降低了美欧“双反”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我国光伏产业高端产能尚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关键工艺技术与国外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尤其在核心光伏装备领域,新型薄膜、异质结等技术路线发展缓慢,基础创新能力也亟待提升。”工信部电子信息司相关负责人说,还有部分实力不强、未进入规范公告的企业仍能获得应用补贴、出口退税等优惠,影响了产业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不利于落后产能退出。
此外,光伏产业国内需求呈现大起大落的局面。上网电价的过快过频调整导致国内市场出现阶段性大幅波动,供需节奏不匹配,对制造业影响较大。比如,2016年上半年在经历火热的“6.30”后,光伏市场在三季度出现真空,导致产品价格暴跌,绝大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展望2017年光伏产业,一方面光伏上网电价调整带来抢装、光伏电站建设指标提前透支引发国内市场波动,以及国外“双反”持续发酵带来市场不确定性,将对制造业持续发展带来较大挑战。另一方面,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将不断加快,优势企业凭借技术、资金、管理及产业布局等方面优势将进一步抢占市场先机,促进产业加快优胜劣汰。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应用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可再生能源附加基金出现较大缺口,光伏电站补贴拖欠较为严重,非技术因素包括光伏用地、光伏并网等成本显著提升,加速蚕食技术进步成果。光伏发电国家与地方建设规划、年度计划不协调,西北部地区光伏限电严重,分布式光伏发电存在落实建设场地难、电费回收难、项目融资难等制约因素,极大影响了分布式发电项目开发的积极性。
对此,上述负责人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推动光伏发电补贴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电价补贴随装机量和发电成本变化的调整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投入,缓解光伏产业融资难题,加快光伏产业标准体系、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及光伏应用实证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