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2月14日下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供给侧”、“蓝瘦,香菇”及“工匠精神”等入选
12月14日下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洪荒之力”、“供给侧”、“蓝瘦,香菇”及“工匠精神”等入选。媒体报道,据该杂志执行主编透露,直到当天上午10点多,“葛优躺”才伴随着争议最终敲定。既然是流行语,有争议很正常。但笔者以为,“工匠精神”的入选当无争议。因为纵观本年度,自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这一表述的传播效果可以说是点透了人人心中所想、几欲脱口而出的那层窗户纸,使“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两个舆论场紧密贴合。政府文件和媒体评论,专家所讲和百姓所议,乃至搜索引擎热词和商业广告语,“工匠精神”的热度几乎是全覆盖。
“工匠精神”一语流行,让人不禁感慨两点:一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从“实”的方面看,随着国内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崛起,中国制造愈来愈让人感到痛切的一点,便是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品质不够高,款式不够美。可以说,公众苦品质久矣。而品质所系,恰在工匠精神。总理适时提出,当然切中人心,年度流行也就毫不奇怪了。
从“虚”的方面看,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公众对公共管理以及政务服务等方方面面都有更高的期待和诉求,社会治理愈来愈要求精细化。政府对此也有所呼应。一个例子是李克强要求有关部门以工匠精神操作好全面推开营改增这一减税利民的重大改革,另一个例子则是总理以上海两家小食店“点题”优化服务的工匠精神,要求带着对老百姓更多的感情进行市场监管。
第二点则是“上下同欲者胜”。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宏观目标与微观的市场主体之间,如果说需要一座桥梁的话,当下观之,工匠精神颇适合担当此一角色。国务院今年以来就此发力,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推动一场品质革命,便是从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入手,带动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
作为评选者,《咬文嚼字》杂志是这样表述的: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工匠精神”。
由此观之,“工匠精神”的流行善莫大焉,它喻指着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心态的一种整体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