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通过走访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园",探寻德资中小制造企业炼就"百年老店"背后的秘密:企业发展不贪大,坚守、深耕细分领域;市场环境倒逼制造业以质取胜,技术
日前,通过走访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园",探寻德资中小制造企业炼就"百年老店"背后的秘密:企业发展不贪大,坚守、深耕细分领域;市场环境倒逼制造业以质取胜,技术上精益求精;政企共振合力培育"工匠精神"。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近年来我国不少中小制造企业陷入发展困境,然而,一大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德资制造业中小"百年老店"在中国市场却一路上行、效益良好。
日前,通过走访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园",探寻德资中小制造企业炼就"百年老店"背后的秘密:企业发展不贪大,坚守、深耕细分领域;市场环境倒逼制造业以质取胜,技术上精益求精;政企共振合力培育"工匠精神"。
见微知著,德国制造积累的经验,将给我国制造业升级带来深刻启示。
专著于做精、做深、做透
企业运行是否受到经济下行影响?对此,毅结特紧固件系统(太仓)有限公司生产和工程总监迈克·弗兰克给出的答案让不少人心生羡慕:"因为有一流的产品,基本没有感受到任何冲击。去年销售额增长50%,达到1.1亿元,今年预计有1.6亿元。"
在公司产品展示厅,一个个看似毫不起眼的螺丝件,从建筑用螺丝到电器螺丝,再到汽车螺丝、航空器螺丝。迈克·弗兰克谈到,作为一家普通的德国家族式企业,毅结特专注螺丝件制造已经90多年了。"螺丝虽小,但产品不低端。公司最新研制的车身紧固螺丝,突破性地取代了车身焊接工艺,将在新一代奥迪A8轿车上全面应用。"
克恩·里伯斯公司是最早在太仓建厂的德资企业,公司从机械钟弹簧起步,120多年来一直围绕弹簧领域深度拓展。克恩·里伯斯中国业务集团
总经理张臻伟说:"前两年,中国汽车塑料件市场增长很快,我们想做塑料件,但德国老板说缺乏这个领域的技术积累,坚决不碰。"
正是得益于长期的专注和积累,这家公司如今在多个弹簧件细分市场上位居前列:汽车安全带卷簧全球市场占有率达70%;发动机弹簧等成为博世、舍弗勒等跨国公司核心供应商。"公司在华销售年均增速30%以上。"张臻伟说,最近还开发出针对中国高铁电力接触网的弹簧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和德资企业打交道10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不贪大。市场再火爆,也不盲目扩规模或跨界,而是守住一个细小领域做精、做深、做透,成就一批'隐形冠军'。"采访中,太仓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冯玉良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江苏驰翔精密齿轮公司董事长周其刚认为,与德资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最欠缺的就是定力和恒心。"就好比打井,人家是在1平方米的地方把井打到1000米深,而我们通常是在1000平方米的地方打很多井,每一口井都只有1米深,看似很热闹,但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难以抵挡。"
追求"质量过剩"
"视质量为生命,追求'质量过剩',是德国制造企业的核心理念。"张臻伟深有感触地说,除开文化因素,这里面有市场的逻辑。长期以来,高企的劳动力、要素成本倒逼德国企业必须以质取胜。"以汽车安全带卷簧为例,欧盟标准为5万次拉放弹力不衰减,而我们公司的产品能做到10万次"。
透过一面玻璃墙,只见全球在线质量监测网络连接着每台机器,并随时将监测结果汇集到毅结特德国生产控制中心;高速影像对照检测平台每分钟能检测30多个螺丝。迈克·弗兰克说,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使他们在世界任何一个工厂生产的产品质量都能高度一致,瑕疵产品绝不会流向市场。
"德国质量"的背后,更有技术上世代传承、精益求精的实力支撑。埃马克机床太仓有限公司首席生产执行官马库斯说,德国企业如果缺乏技术积累和核心专利是很难在市场上生存的,所以,埃马克140多年来围绕机床制造的技术改进从未停止。
"为保持竞争力,公司每年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都要超过15%,超过一半的销售额来自创新产品。"马库斯说。
三峰环境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雷钦平说,"德国制造"之所以成为质量可靠的代名词,就在于其健康市场环境下形成的"工匠精神"和科学细密的质量体系,而我国的市场倒逼机制不强,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都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心态,不愿在质量上追求极致。
"如果中国企业对技术研发和传承普遍缺乏重视,模仿、抄袭继续横行,中国制造就难以升级。"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绍云表示。
政府正确引导
采访中,这些百年的德资制造企业无一不提到社会氛围、政府引导机制的重要性。毅结特公司的迈克·弗兰克表示,多年以来,德国政府不仅集中优惠措施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还大力支持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升级。
比如,螺丝件生产需要电镀,传统的电镀作业往往带来水污染,毅结特公司通过创新运用绿色技术有效解决了污染问题,德国政府不仅授予绿色发展奖,还给予30%的资金补贴,"但在中国,我们看到,政府更多是对传统制造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罚款,而不是协助其创新升级,解决问题"。
他强调,德国政府对企业的评价标准注重引导制造企业向专业、精密、高技术的方向发展。例如,德国的行业协会等在制定各类企业排行榜时,不像中国评定百强企业是按营业额大小排名,而是依据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评判,排名靠前以及获奖者往往不是规模最大的企业,而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企业。
"在这种氛围下,企业就不会追求简单做大规模,而是坚守'工匠精神',竞相在技术上积累、创新。"
此外,强有力的技术工人队伍支撑,是德国制造的坚强基石。马库斯说,德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不遗余力,不仅有完备的双元制教育体系,还鼓励、支持企业对工人持续进行提升培训,即便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德国政府也资助企业对暂时待岗的工人进行再培训。"到中国建厂后,我们发现这里的劳动力很多,但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工人很少。
因此,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学校,德国政府每年会补贴数万欧元,德国商会也会提供一些专业培训项目和老师。"
冯玉良认为,应学习、借鉴德国经验,尽快建立科学的企业评价体系和引导机制,在支持中小企业和传统制造创新升级、培育技术工人等方面出实招、下硬功,让成千上万的中小制造企业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