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案例一:竞争“力所能及”的诱惑在商品经济日益激烈的今天,稍改数字的单位,就能改变一个人对金额(价格)的印象。利用这种心理,使人不觉得负担很重(或价格很高),...
案例一:竞争“力所能及”的诱惑在商品经济日益激烈的今天,稍改数字的单位,就能改变一个人对金额(价格)的印象。利用这种心理,使人不觉得负担很重(或价格很高),是商场上常见的销售技巧。
在一些金融机构中,常以“借款百万元,一天的利息只要××元”做为广告向广大消费者的诉求重点。藉以招徕顾客。一般办理分期付款的单位,也常用这种方法,使顾客觉得“力所能及”,而踊跃参加分期付款的行列。
预售房屋、汽车、各种家电用品,也无不使用这种“心理换算”的妙招,使顾客觉得:“一个月才付多少而已,很适合我目前的经济能力的心态”,于是,在毫无抗拒心的情况下,决定购买。总之人类就是这般轻易屈服于“数字魔术”。
数字上的“单位换算”,本质上很容易使一个人对金钱(商品价格)产生不精确的判断。如果,你在商场上要防止掉入这种恶性的“陷阱”,以免吃了大亏,必须“立刻把它换算成生活中事物的单位”,有此习惯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在良性、正派的销售上,如要顾客觉得你卖价合理的商品“并不贵”时,你必须向顾客特别强调:“总价是××千元,但是,换算起来等于一天只花××元,这个价钱等于一包香烟而已。”
这一类的心理换算,是销售上很实用的一招,不防善加活用。
案例二:精简管理阶层
在美国密尔瓦基有一家史密斯公司,专门从事生产美国汽车工业所需要的客车底盘。该公司的年销售额约为两亿元美金,员工人数也高达两万人,所以就规模上来说,执同行业之牛耳是毫无疑义的了。
但是,该公司历年来的获利率却无法和它营业额的增长成正比。换句话说,营业额虽然每年有提高,利润率却反而下降,公司当局即针对这一问题加以讨论研究,并聘请专家诊断问题的症结。
经过专家会诊,发现该公司只有单一的一项产品、只有一种技术、只有一个市场,也只有极少数的几家客户。在这种情况下,规模虽大,但却不必有太多的管理阶层,也不需要庞大的工作人员,更无需各种累赘的管理制度。
因此,若要确保利润,就应使管理阶层单纯化、组织结构精简化,除了职能方面的经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之外,高阶层管理也只需要极少数的人就能操纵。于是,一场“舍车保帅”的裁员行动于此展开了。后来,该公司的高阶层管理甚至减少到只剩下一位负责人。从此营业额提高,利润反降的情形也就不再出现了。
所以,企业的裁员或精简组织,实质上的目标或意义,就在于“舍车保帅”,舍弃部分人力,以换来整个企业从上至下经营的活动。在客观形势逼迫下,为了避免作无谓且重大的牺牲,若“舍车”可以“保帅”,就要当机立断,不可瞻前顾后,首鼠两端。
【计论】
(一)看似很大的金额,只要运用“心理换算”,就能使对方觉得负担并不大。
(二)商品的销售,必须把价格换算成“一天只用多少”、“一次只花多少”的诉求方式。